新聞晚報訊 試著設想一下,每當暴雨來襲,可以把地面海量的積水一下子“摁”到地下去,如此一來,困擾已久的城市排水難題是否可以迎刃而解?
本報記者昨天獨家獲悉,新的上海市防汛規劃計劃在中心城建設一個大容量地下調蓄總管,作為上海的臨時地下水庫,這一巨大水庫的總調蓄庫容相當于1200個標準游泳池水量總和。一旦城市突遭暴雨,調蓄總管開啟進水通道,可迅速吸納城市中心海量積水,有效提升上海城市防汛能級。
地下調蓄總管最粗直徑8米
記者從上海城建集團獲悉,上海市城建設計院和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院日前聯手開展上海市城市初期雨水治理規劃項目,著手對全市未來20年城市水環境及防汛體系進行整體規劃與全面升級。新版上海城市防汛規劃透露,為應對城市遭遇特大暴雨等特殊災害天氣對中心城區快速排水的特殊需要,有關方面規劃在中心城建設大容量地下調蓄總管,作為上海的臨時地下水庫。
其中,最大的蘇州河總管管徑達8米,管長約15公里。據城建設計總院設計專家介紹,在城市突遭暴雨的情況下,用盾構法施工的超大容量地下調蓄管一旦開啟進水通道,便可迅速吸納城市中心海量積水,待暴雨結束,利用污水設施的空余輸送能力,再將收集雨水有序處置排放。
“這就相當于在我們的城市中心建了一個縮小版的地下十三陵水庫。 ”專家表示,這個總調蓄庫容超過210萬立方米,相當于1200個標準游泳池水量總和的巨大水庫,其建成后將可根據上海的城市運行需要,對初期雨水進行有序、合理處置,有效提升上海城市防汛能級。
內環內排水標準提高到2年一遇
另據介紹,新的上海城市防汛規劃中,排水標準將從目前內環內67個系統1年一遇的標準提高到2年一遇,整個服務范圍拓展為中心城503.55平方公里,總共涉及全市161個分流制排水系統和66個合流制系統的調整升級。
為避免初期雨水大量排放對城市水體造成二次污染,城建設計總院針對初期雨水污染的特點,客觀分析了歐美發達國家對初期雨水治理的成功經驗和上海地區水環境治理的現狀,通過采取“源頭控制、蓄排結合”的工程措施,以進一步完善城市水環境治理體系,鞏固和提高城市水環境質量。
“目前,通過對污水一、二、三期等重大工程的建設,上海全市污水處理率從上世紀末的44%提高到82%,中心城87%的污染點源得到了截流納管,中心城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全市水環境面貌有了明顯的改善,成效顯著。”城建設計院給排水方面的專家同時指出,盡管如此,初期雨水對河道水環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雨季,時有反復,危及業已取得的水環境治理成果。
“因此,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積極注重源頭控制、過程削峰緩排和末端治理相結合,通過減少徑流、截流調蓄、控制溢流、有效處理、強化管理等手段,實施初期雨水綜合治理。 ”有關專家進一步表示。
2030年建成初期雨水治理體系
根據上海城建設計總院規劃,上海未來20年的城市防汛體系建設將分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
近期即3年內目標,是在現有設施處理能力和實施可能性的基礎上,為COD總量和氨氮總量減排尋找新途徑,實施初期雨水治理示范空城,進一步優化和發揮已有初期雨水設施的效率,實現蘇州河、桃浦河、小吉浦河道水質有效提升;而到2030年,則將采用多種最優化工程和管理措施,自源頭開始,全方位攔截徑流、控制雨水污染,最終達到基本建成初期雨水治理體系,完成城市面源總污染削減目標的90%以上,減輕后續調蓄和處理壓力,實現河道水質基本達到水功能區規劃要求。
專家表示,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在治理中心城初期雨水的同時,內環內67個系統防汛能力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