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概況:該項目位于園區神湖村,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河道總督靳輔創建減水壩(減水壩即巴清河)五年后建毛城鋪小石閘,引減水入濉河,由于石閘流量小,水壩高,逼迫減水河倒灌,逐漸形成一片湖泊,故名小神湖。小神湖面積:東自陳寨,西至玉皇廟,北自郭莊,南至范集。呈圓形。(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碭山縣志地圖顯示)清朝利民河,現名利民河。清朝減水河,現名巴清河。清朝永定河,現名大沙河。毛城鋪位于朱樓鎮梁寨。當年小神湖風景秀麗,湖光水色引來眾多文人墨客在此吟詩賦詞,留下諸多名篇,自秦設碭郡碭縣以來,碭山古城,經數千年風雨洗禮,受無數次兵燹水災,歷經毀建,數次遷徙。元明時期的“碭山八景”,除“芒碭云氣”以外,為歷史風霜剝蝕殆盡,至清乾隆《碭山縣志》已僅存名目,令人喟然嘆之。今考北京圖書館所藏明修《碭山縣志》殘卷及古人記述吟頌,尚可略見端倪。小神湖乃“碭山八景”之一:星海洪濤。黃河發源于星宿海。《宋史·河渠志序》:“今西蕃朵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星宿海在青海省,為黃河源頭流水散流地面而形成的淺湖群,黃河流水自其地九曲九彎,一瀉千里。元明時,黃河在河南開封以東曾幾度南徙,或流經碭山城南,或環繞碭山城北,洪濤湍悍,激流奔涌,浩浩蕩蕩,不舍晝夜,時人遂以“星海洪濤”稱之。亦有人考證,小神湖,一片汪洋,傳說深萬丈,鵝毛沉底,四兩青絲達不到底,星月之下,觀之如大海洪濤,波浪澎湃。古人有詩云:文石東南鐘地靈,故鄉人杰已堪徵。洋洋河水流千古,又向明時報太平。
該項目計劃投資1億元,追溯與挖掘神湖村的歷史文化,以玉皇古寺、郭華寺、王翰林古墓、等恢復性、創造性建設,進一步提升文化觀光、體驗和消費功能。
項目總投資:10000萬元,需引進資金10000萬元。
經濟效益:預計年利潤2億元,投資回收期4—5年。
市場前景:項目建成后,為當地形成良好文化環境,給當地提供上萬個就業崗位,帶動相關產業十六項,能使周邊地區居民發家致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培養文化專業人才。
合作方式:合資、合作、獨資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