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兼治 加快邁向造船強國
——解讀《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
新華網北京8月4日電(記者王敏)經過近年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造船大國之一,與此同時,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能過剩等困擾著行業的發展。國務院日前印發《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將會給我國造船行業帶來什么,對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工作有何影響?有關專家給出解答。
今年1—6月份,全國造船完工2060萬載重噸,承接新船訂單2290萬載重噸。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0898萬載重噸。這些數字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9.1%、44.2%、43.1%。
從衡量造船業的三大指標來看,我國是造船第一大國。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已經具備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三大主流船型自主開發能力,在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領域也實現了突破,大型船舶企業造船周期和質量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船舶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增長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復投資、產能嚴重過剩、船用配套設備發展滯后、海洋工程裝備開發進展緩慢等矛盾日益顯現。
據了解,受全球航運、造船市場低迷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造船市場受到很大沖擊,新船訂單大幅減少、企業融資出現困難、履約交船風險加大,船舶工業發展面臨嚴峻形勢。
“造船業的問題,既有受經濟周期影響的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表示。
這份《實施方案》提出七項主要任務:一是加快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二是提高關鍵配套設備和材料制造水平。三是調整優化船舶產業生產力布局。四是改善需求結構,加快高端產品發展。五是穩定國際市場份額。六是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七是加強企業管理和行業服務。
“可以看出,實施方案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不僅對化解當前產能過剩、擴大內外需等做出相關規定,更對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實現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明確了任務!蓖蹂\連說。
實施方案第三條提出,要嚴控新增產能,整合優勢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專家指出,從當前化解產能過剩的角度出發,一方面遏制低水平重復投資,另一方面即使行業處于“寒冬”,還要重點發揮市場的力量優勝劣汰,對一些優勢骨干企業仍然要加強引導,發揮大企業的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
第四、五條則側重于如何解決船舶市場的內外需問題,引導企業向高端產品發展,加快發展海洋工程和高技術船舶,推動產品結構升級。并鼓勵企業進一步邁向國際市場,開展海外重組和全球產業布局。
船舶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據統計,在國民經濟135個產業中,船舶工業和其中113個直接相關,對鋼鐵、石化、輕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發展和擴大出口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中船重工規劃發展部副主任張健德指出,船舶工業集中體現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金融危機后,我國曾制定《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期為2009-2011年,對船舶工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次實施方案與之前的規劃一脈相承,既可以看出本屆政府對船舶工業的重視,繼續對其進行部署,又透露出政府對相關工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式。”張健德告訴記者,“將科技創新、提高關鍵配套設備和材料制造水平擺在實施方案的前兩條,充分說明當前工業經濟中產業的轉型升級是排在首位的,主要還是通過調結構、促改革來推進穩增長!
目前,我國造船仍以低附加值的“大船”為主,而日韓等造船發達國家則在新技術的儲備上走得更早、更快。隨著國際上新標準、新規范的出臺,下一代造船技術主要包括以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為目標的綠色造船技術、以通信導航為主的信息技術和更加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等。
“船企要利用這次行業調整的大好時機,抓緊時間做好下一代造船技術儲備,加快轉型升級,力爭成為行業的領跑者、領軍人!敝袊こ淘涸菏可蚵剬O指出。
業內人士指出,還要看到的是,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船舶工業已經形成了原材料配套強、勞動力素質高、制造業體系完備等綜合競爭優勢,世界造船業正逐步向我國轉移,我國完全有條件推動船舶工業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