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2015年1月我國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數據。
數據顯示,按人民幣計價,2015年1月,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收入12949億元,支出10315億元,順差2633億元。
其中,貨物貿易收入11737億元,支出8066億元,順差3670億元;服務貿易收入1212億元,支出2249億元,逆差1037億元。
這是外管局首次根據最新的《國際收支與國際投資頭寸手冊》第六版統計原則統計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數據,該數據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之前相比,第六版口徑有三項主要變化:一是加工貿易從貨物貿易調整至服務貿易;二是轉手買賣從服務貿易調整至貨物貿易;三是新版表式中借方用負值表示,服務貿易分類和細項名稱略有調整。此外,月度服務貿易歷史數據不再追溯調整。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數據體現出兩個特點:我國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占比低;貨物貿易保持順差,服務貿易逆差。
按照外管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1月,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占貿易總額約14.8%。
溫彬告訴記者,從全球范圍看,服務貿易占貨物貿易的比重在20%左右。2001年美國、德國和日本服務貿易占貨物貿易的比重分別為23.6%、20.0%、22.7%,到2012年分別為26.6%、21.4%、18.8%。即使與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和印度相比,我國在服務貿易方面也存在著一定差距。印度是服務貿易占貨物貿易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2012年該比重為48.3%,巴西為24.4%。
此外,旅行和運輸逆差是服務貿易逆差的主要構成。數據顯示,2015年1月,我國旅行逆差967億元,運輸逆差229億元,金融服務逆差116元。
溫彬解釋說,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推升了國人出境游的熱情,形成旅行和運輸貿易逆差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國在金融、保險服務、知識產權使用等方面的國際競爭力相對不足,也導致這些領域的逆差較大。
“我國需要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優化服務貿易結構,提高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盡快從貨物貿易大國轉向服務貿易大國,這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