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新時代報》文章稱,非洲可學習中國發展鄉鎮企業促進農業的經驗。世行預測非洲農業經濟規模2030年有望達1萬億美元。非洲農業GDP占比達24%,未開發可耕作土地占全球一半,卻每年花費250億美元進口食品。非洲農業生產流通多靠小型和非正規企業實現,農業發展急需政策支持,銀行和金融機構在促進技術創新和投資上起著關鍵作用,但其表現差強人意。非洲國家還需充分利用僑民向本國輸出專業技術。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在20世紀80年代農村創業的結果,這明顯與當時發展國企和鼓勵外資的導向沖突。數百萬計鄉鎮企業在浙江等省建立起來,化肥、水泥、能源、鋼鐵及農機五小工業對于農業產值增長至關重要,在刺激農村工業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以建立農業區、進行食品加工等多種政策鼓勵發展鄉鎮企業,到1995年中國鄉鎮企業貢獻約25%的GDP,創造了66%的農村經濟產出和33%的出口額。農業的大幅增長加之較高的人口增長率帶來勞動力過剩和耕地不足,導致鄉鎮企業由農產品投入型轉為勞動密集-消費品生產型,并取得成功。中國的經驗提供了加強化肥、農機等農業投入的機制,進而發展食品加工,同時促進農民就業。通過保持農村經濟活力,拓展了農村市場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一些公益組織嘗試向非洲捐贈牲畜推進農村創業,但影響有限。如國際乳牛項目協同美國國際開發署在馬拉維實施的計劃僅能扶持180個農戶。中國經驗是:發展必須被視為人類潛能的一種表現,而不是外部干預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