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建縣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雅稱永陽。因境內廣植樟樹,簡稱樟。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諱,改稱永福。民國3年(1914年),因與廣西永福縣重名,恢復永泰縣名。1949年8月11日永泰解放。建國初期屬閩侯專署,1957年至1959年屬晉江專署,1960年又歸屬閩侯專署,1971年至1983年屬莆田地區,1983年4月起改屬福州市。縣域位于東經118°23′至119°12′,北緯25°39′至26°05′之間,總面積2241平方公里,約占福州市轄區的五分之一。東鄰閩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縣城至省會福州62公里。
據考古,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永泰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此繁衍生息。現全縣轄21個鄉鎮,254個行政村、10個社區委員會,總人口35.4萬人。多為漢族,還有畬、蒙、回等12個少數民族,人口6000多人。
溫和濕潤,雨量充足,屬典型的亞 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 14.6-26℃,年降雨量在1400-2000毫米之間,年均無霜期近300天,年日照時數為1445-2193小時。大洋、同安等6個高山鄉鎮,晝夜溫差大,立體氣候明顯,人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適宜種植茶葉和反季節蔬菜等。
永泰地質屬浙閩粵火山活動帶閩東火山活動亞帶內,受火山作用強烈,又受后期喜山運動新構造升降和震蕩影響,境內群山林立、溝谷深切、溪流縱橫。全縣地理概貌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勢高峻,層巒疊嶂,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上。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最高山峰為嵩口東湖尖,海拔1681.9米;地勢最低的為塘前官烈,海拔僅10米。發源于德化境內戴云山的大樟溪,全長234公里,其中永泰境內長121公里,自西向東橫貫全縣9個鄉鎮53個村,兩岸形成長廊式谷地。53條支流呈網絡狀遍布全縣,形成眾多峽谷和串珠狀小回廊谷地。
水能蘊藏量和人均占有地表水居全省之冠。水電開發潛力巨大,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51萬千瓦,其中大樟溪干流已規劃7級,裝機容量27萬千瓦。地熱水異常面積達2.8平方公里,水溫高、水質好,自冒水溫多在30-70℃,最高達83℃,日出水量可達3000多噸。已發現或初步探明儲量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金、銀、鉬、鋅、紫砂土、高嶺土等10多種。山場廣闊,山地面積272萬畝,農民人均山地 畝,居福州各縣市之首;耕地面積31.39萬畝,人均耕地0.89畝;茶果林竹等種植已具相當規模,現有果樹面積25萬畝,以李果、青梅、柿子、板栗、柑桔等為主,常年水果產量逾8萬噸,其中李果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素有“李果之鄉”稱譽,2001年被國家林業總局授予“中國李鄉”榮譽稱號。“永泰芙蓉李”為福州市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永泰特產主要有李果、青梅、柿子、板栗、西甜瓜等水果及其產品,此外香菇、綠茶、茶油、地瓜燒酒、加飯酒及竹草編、軟木畫等也極具特色。永泰蜜餞聞名遐邇,主要產品有李干、化核嘉應子、蜜李餅、鹽水梅、酸梅露等。其中芙蓉李·李干曾獲“福建省名牌農產品”,化核嘉應子果脯系列獲全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授予的“95首都市場消費者認可的生活用品”等榮譽稱號。精品茶葉有牡丹銀針、曲茗針、白毛猴、龍豪、白雪豪等,其中牡丹銀針和龍豪分獲2000年杭州國際名茶博覽會金獎和優質獎。茶油精制品主要有“秀巖、青龍溪、豐和、山里香”等品牌茶油。境內同安等鄉鎮村民很早有種草加工草席的傳統,近年來,一些鄉鎮又引進日本藺草和織席機,生產高質量的藺草系列草席制品,產品主要銷往福州、上海、天津等城市。
地靈人杰,名人輩出。張肩孟(北宋)“父子六進士五子同朝”,蕭國梁、鄭僑、黃定七年(南寧1166-1172年)蟬聯三狀元,黃龜年(南寧)冒死四劾秦檜,張元干(南宋)首開愛國詞風,王稱(明)總裁《永樂大典》,十硯翁黃任(清)妙筆著詩,黃展云鐵心跟隨孫中山,歷來為世人所稱頌。文學和學術創作相當豐富,著名的有宋張元干的《蘆川歸來集》,元林泉生的《覺是集》,明王稱的《虛舟集》,清黃任的《秋江集》、《香草齋集》。建國后有鄭庭椿的《叔本華評傳》,檀仁梅翻譯的《邱吉爾回憶錄》、《韋氏大詞典》等。永泰是盛行于華南大地、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一帶張圣君(法主公)道教信仰文化的發源地。“名山室”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保存完好的元代民間道教白蓮菜蓮社七祖雕像為全國僅有,極具考古價值;“鄭僑墓”、“鳳凰寺”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永泰還是南拳虎尊的發源地,當地群眾習武成風,1994年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虎尊拳于清末傳到日本,形成了實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因地質構造影響,境內峰奇石異,峽深谷幽,觸目皆景,素以“真山真水”著稱,有福州“后花園”、“天然氧吧”之譽。福建前省委書記習近平曾贊嘆:“藏在深山人未識,撩開面紗驚八閩”。史書上記載有游覽價值的景點就達116處之多。青云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被確定為國家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天門山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姬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青云山御溫泉目前為福州市溫泉游新熱點。赤壁景區正在申報國家AAAA級旅游區。正在開發建設的還有大樟溪休閑娛樂中心、百漈溝、龍村景區等。旅游業取得突破性發展,2006年全縣接待游客量70.1萬人次,有力地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解放初期,永泰工業極為落后,1949年工業產值僅12萬元。改革開放后,永泰工業開始起步。2000年在馬洋開山造地建設馬洋工業示范園區,在全省首創“飛地工業”發展模式,解決鄉鎮立地條件差、發展工業難問題。目前工業經濟初具規模,形成“兩區一走廊”(馬洋、城峰工業集中區和塘前工業走廊)發展格局,并培育形成食品加工、竹木鐵編、化工、服裝、紡織等主導產業。2006年全縣實現工業產值16.5億元,比增17.3%,其中規模以上產值10.8億元,比增27.3%。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調整農業結構,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形成了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畜牧、水產6大農業主導產業及李、梅兩大特色產業,先后建立了李果、青梅、柿子、板栗、茶葉、無公害蔬菜、速生豐產林、水產養殖等多個農副產品生產示范基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生產格局正在形成。一批農產品先后獲得省、市名牌產品稱號。培植18家市、縣級龍頭企業。2006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2.52億元,比增5.1%。
永泰建筑業發展歷史悠久。明、清時期永泰建筑工人的足跡就踏遍祖國大江南北。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年來,永泰建筑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全縣現有各類施工企業19家,其中一級總承包施工企業1家,二級企業10家,建筑隊伍遍布全國各地。永泰建筑業有自己的設計院,成立了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站,辦起了城鄉建筑工程職業中專學校,為技術配套補充建筑技術后備力量提供了可靠保障。2006年實現建安產值32.77億元,比增41.15%。
永泰有著豐富的水利資源,水電開發始于上世紀50年代,近年來,水電業高速發展,目前,全縣共建成水電站120座,裝機容量12.5萬千瓦,在建電站10座,裝機容量7.30萬千瓦,年發電量4.96億千瓦時。供電網絡逐步完善,全縣擁有35千伏變電站7座,110千伏變電2座,埔埕220千瓦變電站正在建設中。實現城鄉同網同價。
從1994年開始,縣委、縣政府有計劃地進行了舊城改造、新區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先后實施了東街一、二、三期擴建改建等舊城改造工程,開發了西門小區、龍峰園小區、新車站小區、馬洋小區、東門小區、南湖花園、吉祥小區、永福花園、安福小區、家馨園小區、泰盛名居等,城區面積由3.21平方公里擴展到5.6平方公里。樟城中心市場、東門商貿城、清涼農產品交易中心、城峰李梅交易市場相繼建成,城鎮道路、下水道、公廁、供水設施等市政建設發展迅速,城關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1.8萬噸。園林綠化工作步入持續發展的軌道,先后建成塔山公園、龍峰園公園、馬洋江濱公園、南湖中心公園、東門江濱公園等,城市綠化面積進一步提高,被評為省二級達標“文明縣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永泰縣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猛,至1987年,全縣21個鄉鎮全部通車,56%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997年,完成永福線山區重丘二級水泥路的拓寬改造任務。2001年又完成了塘前至一都、嵩口至蓋洋等12條公路的改造建設,實現通鄉路面全部硬化目標,建成了洪山大橋、馬洋大橋、塘前大橋等大中橋梁14座,1670多米。全縣通車里程從1978年的438.41公里,增加到625公里,已經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東西南北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2003年開始,全縣村級公路建設又全面展開,可望于2007年底全面完成通村水泥公路建設。
郵電通訊快速發展,實現傳輸光纜化、交換程控化,形成了有線無線同步發展,傳輸交換并駕齊驅的郵電通訊發展格局。全縣實現村村通電話;寬帶上網、移動通訊網絡覆蓋面不斷擴大。與此同時,郵電通訊基礎設施也不斷跟進,相繼建起了縣郵電綜合大樓、東門郵電支局和各鄉鎮郵電營業所等大樓,郵電通訊技術設備達到了現代化通訊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認真實施“科教興縣”戰略,重點發展農業科技,先后成立北斗農場、氣象站、種子站、獸醫站、水文站、農科所等機構,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從“七五”起20年間,地方財政科技投入達637萬元,爭取國家、省、市科技經費300多萬元,實施各類科技項目近300項,其中,國家級科技星火項目2項,省級16項,市級58項,并有107項科技成果獲市級以上表彰,其中2項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2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從1985年實施專利法開始,共有45件成果獲國家專利。
縣委、縣政府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推進九年義務教育,鞏固“兩基”成果,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教育,努力推進學前教育穩步發展,全縣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和諧發展。1998年被國家教委認定為實現“兩基”目標縣,1999年被省政府授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與掃除青壯年文盲縣”,并順利通過了省、市政府五輪跟蹤督查。目前,全縣有省級達標中學三所(其中:永泰一中為省二級達標校,二、三中為省三級達標校),省級小學示范校三所(城南小學、葛嶺中心小學、白云中心小學),市級初中示范校一所(同安中學)。2007年春季,全縣共有小學236所,在校生23564人;普通中學24所,在校生15372人;職業中專學校2所,在校生2798人。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共有教職工3782人,其中高級職稱210人,中級職稱1635人。積極建設“四大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寄宿制學校建設、現代遠程教育、圖書建設),2003-2005年,全縣共改造D級危房項目44個4.1萬平方米,新建設校舍6.348萬平方米。目前校園總面積達151.19萬平方米,校舍總面積51.19萬平方米。農村中心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部分項目已投入使用。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連年提高,2004-2006年,全縣高考本科萬人上線比率連續三年居福州市第一位。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城鄉建設職業中專學校于2000年被確認為福州市重點職業中專學校,其工民建專業2006年被確認為省級重點專業。職業中專學校1995年被評為福州市農村起示范作用的職業學校。
縣委、縣政府把改善人民群眾的文體生活條件作為全縣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先后建起了文化館、圖書館、老年人活動中心和田徑場、體育館、游泳館等文化體育設施、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多次舉辦全縣體育運動會和單項體育競賽活動,特別是1998年2月成功承辦了全國青少年兒童年齡組游泳錦標賽,受到廣泛好評。縣里還成立了武術協會、老年體育協會、農民體育協會、棋牌協會等體育組織,開展經常性的群眾體育健身活動。每年農歷正月十二日成為我縣傳統的武術節。文化事業蓬勃發展,1994年成立了永泰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下設文學、藝術、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10個協會,1998年成功舉辦“全國少年兒童年齡組游泳錦標賽”開幕式文藝晚會,展示了“武術之鄉”的風采;1999年9月2日,舞蹈“醉在李鄉”節目獲福州市第八屆文藝百花獎民族民間舞蹈比賽金獎和優秀創作獎。
解放后我縣的廣播電視事業從零開始,1951年建立收音站,70年代初才形成較為完備的全縣有線廣播網。改革開放以來,廣播電視事業業發展迅猛。1980年建立起第一座電視差轉臺,1991年在城關建立有線電視網絡。目前21個鄉鎮已全部實現有線電視光纖聯網,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5%以上,建成廣播電視中心大樓,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
全縣有6個縣直醫療衛生單位和嵩口、大洋、梧桐等3個中心衛生院以及18個鄉鎮衛生院、1所精神病防治院。全縣編制床位615張,衛生工作人員707人,其中中、高級以上職稱的有212人。村級衛生所239個、衛生人員331人,個體醫療診所64個、個體醫生64人,初步形成了以縣級為中心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預防保健工作取得新進展,鄉鎮兒童“六苗”接種率保持在91%以上。婦幼保健工作也取得可喜進展,全縣新生兒接生率達99.8%,孕產婦死亡率已降為零。醫療衛生法治管理工作基本達到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要求。縣醫院、縣婦幼保健所、三個中心衛生院和清涼衛生院通過“愛嬰醫院”達標建設。
縣委、縣政府努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建立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目前已建立了具備83項環境監測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的環境監測站,在全省縣級站中率先通過了省級計量認證考核。不斷強化環境污染控制、環境監測等工作,陸續開展了“一控雙達標”、“清查違法排污企業”等專項行動;強化了危險化學品和醫療廢物及放射源的監管工作;創建了城區煙塵控制區,改善了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全縣生態環境質量優良,地表水水質優于國家Ⅲ類標準,空氣環境質量基本達到一級水平,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2002年7月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為第七批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
改革開放近30年來,永泰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進步,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永泰35萬人民在2241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鑄就了成功的輝煌,先后被授予“中國李鄉”、 “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武術之鄉”、“福建省優秀建筑之鄉”、“福建省雙擁模范縣”等榮譽稱號,并被確定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縣、水土保護生態修復試點縣、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和福建省林業生產重點縣、旅游重點縣。即將動工的向莆快速鐵路和福永高速公路,必將推動永泰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十一五”期間,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永泰縣將以向莆快速鐵路和沈海高速公路復線等重大項目建設為契機,通過重點發展新型工業、建筑業、水電業、旅游業和生態農業,推動山水生態城和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把永泰建設成為“經濟中等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社會和諧安定”的省會中心城市“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