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今天是今冬以來最冷白天。
上午最新氣象預報顯示,今天白天依然有四五級偏北風,最高氣溫-6 ,體感溫度將在-10 以下,成為今冬以來最冷白天。
據悉,相對于常年來說,1月1日到3日的平均氣溫為-3 ,近十年為-2.9 。
根據預測,今年元旦的平均氣溫將遠低于30年的平均值。
其實,1月的溫度是延續了12月份的“冷酷”。記者統計發現,2012年12月份的平均氣溫30年來最低,為-4.1 。
特點
12月平均氣溫30年來最低
經過對歷年本市12月的氣溫相比較,2012年的平均氣溫是30年來最低的。1985年是-3.5 ,自此之后,雖然也有高有低,但再也沒有低過-3 ,在2007年還達到了冰點以上。
2012年12月的最初幾天,平均氣溫只有-5 左右,相當寒冷,但此后出現了霧雪天氣,氣溫有所回升,把平均氣溫拉高了一點點。不過,12月20日左右最強冷空氣出來作威作福,又把平均氣溫拽了下來。
根據統計,2012年12月的平均氣溫為1983年以來最低,為-4.1 。
30年最冷元旦今冬趕上了
截至上午,北京發布持續低溫黃色預警信號。今天清晨6時南郊觀象臺最低氣溫為-11.8 ,有趕早的市民覺得太冷了。
而今天白天四五級的偏北風依然不減,最高氣溫為-6 ,加上風寒效應,預計體感溫度在-10 以下,遭遇入冬以來最冷的白天。 據預計,今夜明晨的溫度將跌至-14 。
市氣象局專家表示,由于連續的冷空氣過程,導致氣溫持續走低。相比常年元旦-3 的平均氣溫,2013年的元旦無疑最冷,據預測,將遠低于30年的平均值。此外,這兩天連續刮起四五級北風,更是加重了寒冷程度。
釋疑
這個冬天為什么這么冷?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高工陳峪:根據國際權威氣象機構測定,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氣候變暖加劇,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具體來說,2012年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的面積迅速消融,而冰面的消融會直接影響北極周邊的溫度和濕度。從氣象學角度講,冰面消融得越快,其周邊氣溫下降得越明顯,而由此造成的大氣所攜帶的濕度會更大。
因此,目前北半球來自北極地區的冷空氣相比較往年勢力會更強,而北京就深受其害。
市氣象臺高級工程師張明英:本市2012年12月份冷空氣活動比較頻繁,一般隔個三兩天就一次。有的時候,冷空氣是主體南下影響北京,有的時候則是強冷空氣分裂出的小股冷空氣,造成一定的降溫,但強度相對弱一些。
此外,2012年不僅主體冷空氣多,外圍的小股冷空氣影響也挺多,顯得比較頻繁。
從氣候變化波動規律來看,今冬算冷冬嗎?
陳峪:從氣象學統計規定的冬季時間劃分來看,我國冬季時間為12月至第二年的2月。由于目前冬季還沒有結束,因此不能草率地說今冬是否為冷冬。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本市2012年12月份平均氣溫是-4.1 ,比常年偏低1.2 。
如果氣溫按照這個趨勢一直保持在常年溫度以下到次年2月份,那么才可以說這個冬天是個冷冬。
暴雨、大雪……本市冬夏出現如此頻繁的極端天氣正常嗎?
陳峪:氣候變化會根據一個常年的標準進行浮動,而這其中大多數的數據是在極值之間浮動的。因此,如果明白了氣候變化的這一規律,就不必害怕一些極端性天氣,而是用一種科學的眼光去冷靜地看待。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首席專家周兵:我們說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一般以5%這么一個值作為閾值。
如果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在歷史排序當中,按正態分布的假定,是在兩頭的,處在一個高端,或者低端,把它當成是一個極端事件。因此,以百分位來說,就是前5位和后5位。
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定量里,取最高5%和最低5%范圍的數值為極值,如果新的數據在5%的范圍之內,則可以稱為極端天氣,剩下的90%的數值都是屬于正常。
國際展望
俄羅斯專家:
未來幾年還會有更冷冬天
上午,莫斯科國立大學氣象學教授維克多·波波安博士表示,歐亞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受到大陸性氣候影響的地區。作為歐亞大陸北端和東端的俄羅斯和中國在內,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沖擊非常明顯。
他表示,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可以被看做是中國冬季天氣變化的一個觀測前站,而今冬入侵俄羅斯的低溫同樣讓中國難熬。
從俄羅斯方面氣象部門的長期監測來看,近100多年來,氣候變暖不僅改變了大氣濕度循環模式,也改變了海洋、地表環境等方面內容,而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大氣動力,在整個歐亞大陸會造成諸如一些氣旋軌跡的異常、氣候帶的偏移。
從俄羅斯境內的氣象數據和氣象模型來預測,可能在下個冬天或者未來幾年會迎來更冷的冬天。他認為,中國也有可能遇到更冷的冬天。
他強調,這只是一種氣象數據模型的推測,但是由于中國與俄羅斯的位置不同,氣候形成的條件也略有不同,因此即使這種預測是準確的,也不同于俄羅斯那么冷的天氣。
此外,維克多強調,人們應該相信我們所處的地球環境的穩定性,氣候學是一門科學,它的解釋和一些應對措施的制定應該是氣象學家和其他自然科學家,而非來自社會上的其他人。
(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