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汕尾市地處祖國大陸東南部沿海,屬南亞 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其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秋冬春旱,常有發生,夏澇風災,危害較重。
汕尾市氣候溫暖,多年年平均氣溫為22℃左右,年平均最高氣溫26℃左右,年平均最低氣溫19℃左右,水稻安全生長期約260天左右。境內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2500毫米,最多年的年雨量可達3728毫米。雨熱同季是汕尾市氣候特點之一,雨季始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終于10月中旬;每年4~9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熱量最多的季節,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節,占全年總降雨量85%左右。全市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0~21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48%,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12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光合潛力每1畝約7400公斤。品種效益年
“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也是汕尾市主要氣候特點之一。市內全年≤
由于秋冬春期間的10月至次年3月的平均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的15%左右,秋冬春連旱的現象時有發生。另外由于地形的影響和海岸線較長,汕尾市既是廣東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又是熱帶氣旋影響較多的地區之一,所以夏澇風災是汕尾市的最主要氣象災害。據統計,汕尾市多年年平均暴雨日數10~14天,最多達23天;對汕尾市有影響的熱帶氣旋多年年平均為4.5個;有嚴重影響的熱帶氣旋多年年平均為0.8個;正面登陸汕尾市的熱帶氣旋多年年平均為0.5個。達到影響標準的多年平均初日為7月4日,最早出現于5月1日(1999年)、最遲出現于8月14日(1975年);多年平均終日為9月22日,最早出現于7月10日(1955年)、最遲出現于12月2日(1974年)。熱帶氣旋帶來的狂風、暴雨和海潮,往往釀成風、澇、潮災害,但其豐沛的降水可緩和干旱,增加水庫蓄水,為次年的早稻等農作物生產蓄備豐富的水源。(氣象局)
水文全市境內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螺河、螺溪、南北溪、新田水、烏坎河、長山河、水東河、龍潭河、鰲江、赤石河、明熱河、黃江、西坑水、吊貢水、大液河等15條,其中直流入海的有螺河、烏坎河、鰲江、黃江、赤石河等5條。螺河和黃江是汕尾市兩大河流。螺河發源于蓮花山脈三神凸東坡,自北向南縱貫陸河、陸豐兩地,流域面積1356平方公里(本市境內1321平方公里),全長102公里,于海陸豐交界處的煙港匯入南海碣石灣。黃江發源于蓮花山脈上的臘燭山,流經海豐16個鄉鎮場,流域面積1370平方公里(本市境內1357平方公里),河長67公里,年均徑流量19.35億立方米,在馬宮鹽嶼注入紅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