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大廈外墻被指為近期流行的“土豪金”色
目前“土豪金”的外觀
建成后的人民日報大樓效果圖
2'29''
53805
騰訊視頻
正在播放
專訪人民日報大樓設計師周琦:吐槽很好,我很開心
人民日報大樓因其外觀和顏色被網友多次吐槽。實際上,那棟尚未完工的大樓并非真如網絡照片上的樣貌。本刊記者走進建筑內部近距離觀察,并專訪設計師周琦。周琦對記者詳細闡釋設計理念,并一一回應質疑
北京市金臺西路2號院臨街的兩棟5層居民樓已準備拆除,門窗都卸了。幾米之外,就是接近完工的32層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簡稱大樓)。設計大樓時,為避開這兩棟當時未計劃拆除的居民樓,設計師周琦將大樓的角度往北移了一點。由于大樓整體是曲面設計,而非方正外形,所以這點移動沒有對樓體效果造成影響。
金臺西路兩側都是高大的銀杏樹,大樓工地西門恰在丁字路口,沒樹,可看到大樓西面全貌。今年上半年,大樓整體建成后,有人站在這個路口仰拍大樓。一時間,見過照片的人都說大樓像雄性生殖器。
國慶之后,又有一組同樣角度的照片被上傳。這一次大樓外立面被金色的保溫材料包裹著,被大家戲稱為“土豪金”,新一輪的吐槽開始了。
而在大樓的最高處,約140米~180米的位置,“土豪金”已經看不見了,離它約1米的距離外包裹著一層陶棍,附著大樓的曲面“流動”。根據設計,陶棍是大樓最終的外立面,由于北京風沙大,如果用普通的鋁制外墻,很容易積灰,使用陶棍后,一場大雨,就能重新把大樓沖洗干凈,臟水將順著“土豪金”流入地下。
真實的大樓和大家吐槽的那棟樓到底有多大差距。《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56歲的大樓設計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周琦。
“說明群眾們是喜歡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是如何參與到人民日報新大樓這個項目的?
周琦:大樓是通過北京市的政務招標網站統一對外招標的,大概全國有十幾個甲級設計院參加,中國最高等級的設計院幾乎都來了。最后5家入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解放軍總后設計研究院,我們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是規模最小的。
中國新聞周刊:對你們規模小的設計院來講,這棟建筑設計的難度在哪?
周琦:在北京做肯定是比較難。一般南京的團隊很少到北京去做,北方的設計院實力本來就很強。需要一點比較特別的想法。
我本人在研究超高層建筑,國際規定的超高層建筑是120米以上的。我在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大學念博士,芝加哥是全世界高層建筑的發源地,19世紀末第一批超高層建筑就出現在那里。我的導師是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建筑系主任,他師承密斯,密斯是全球最著名的四位現代建筑大師之一。我大概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傳承正宗的超高層建筑設計的。
中國新聞周刊:在此之前,你有主持過超高層項目嗎?
周琦:我參與的有,我獨立主持的沒。在美國期間,我任不了主管設計師,大量的就是參與一些項目。那個時候的經驗還是很有用的。
中國新聞周刊:在北京實地考察的時候,你有沒有一個初步的構想?
周琦:場地不太寬裕,周邊的環境到現在都是六七十年代蓋的一些房子。但隨著CBD東擴,周邊會逐步增加很多新建筑。大家對北京的認識都是橫平豎直的超高層比較多,大家還會認為人民日報社是黨的媒體,應該很中規中矩、四平八穩,從后來的方案看,其他幾家設計院都這么認為,提出大同小異的方案,都是四平八穩、方方正正的一些“盒子”,再進行一些組合,我們是唯一一個造型上比較奇特的方案。
中國新聞周刊:人民日報社有提出特別的要求嗎?
周琦:沒有。他們就給你任務書——人民日報新媒體創意基地,他們要展示走向國際的這樣一種(意愿),希望達到國際一流的媒體。所以他們希望有一種跟世界融合,沒有講得很清楚,但我能感覺到他們還是很期待讓他們感覺比較驚喜的一個東西。
大樓設計本身他們沒有參與意見,任務書領回來以后讓做兩個月時間,然后中途也不跟他們商量,在家做、在家弄,到了截標日期大家同時送過去,中間沒有任何交流。
中國新聞周刊:5家設計院的方案是如何篩選的?
周琦:那天是一個上午,在一個會議室里,面對人民日報中層以上干部們,通過PPT、模型動畫介紹設計理念。他們有個議論、投票過程,這是選擇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放在他們公共食堂里面展覽兩周。人民日報有很多很有知識水平的退休的、在職的記者、編輯,他們都很有水準,他們再投一次票。
第三次是正規的招標,北京市規劃建設委員會專家投票和審議,那個是法律過程。在這三輪里面我們全部都是第一名。這說明群眾們是喜歡的,領導們思想是比較一致的。他們認為我們的設計是能夠反映向上的、積極、有動感的、朝向未來的、與時俱進的一個作品。
“這個方案風險很大”
中國新聞周刊:你回國后做的設計投標,失敗的多嗎?
周琦:有很多失敗。比如我們在南京,做一些設計,其實(和人民日報新大樓)概念差不多,外形不一定這樣,但南京很保守,不愿意成為一個建筑的試驗場。在南京屢投都不中,在其他地方也投了很多標都不中,一直慢慢地學。
但這個不重要。每次投標都十幾家,中標的概率其實比較低。要看對你的新生事物是否能理解,所以我在北京非常lucky,北京是個開放的城市,很包容,它接納很多新的思想和嘗試。
中國新聞周刊:設計的靈感來源于哪?
周琦:我們設計了3套方案,三個人一組同時在做。一個是四平八穩的,還有一個我們想是報紙的樣子,象征性的,看起來像印刷機和報紙,這是很具象的一個方案。
第三個就是現在這個。概念是由一個圓形通過不斷拉升而成的,比較抽象的,不要任何象征,這個方案風險很大,一直很糾結。
大概剩15天的時候,我們集中全力做第三個方案。我想還是純粹一點好,拿你最拿手的東西,我們也想象對方、競爭者會如何設計,我們想象當中他們可能會跟我們前兩個想法差不多。
第三套方案的結構合理性、使用的有效性、抗震等各種因素,也是最好的,不僅僅是一個外觀形式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這種設計的好處在哪?
周琦:得房率非常高。這棟樓的得房率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