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地處黔中腹地,距貴陽市城區中心86公里,總面積2026平方公里,海拔在506.5-1702米之間,屬北亞 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0.6至15.40C之間,四季分明;轄6鎮10鄉,共113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總人口42萬,其中農業人口36萬,占總人口數的86%。貴陽市轄縣,位于省中部,人口39萬,面積2026.2平方公里,轄6鎮7鄉3民族鄉,縣府駐城關鎮。開陽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自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置蠻州,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改置開州,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易名紫江縣,隸黔中道,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改名開陽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現轄6鎮10鄉,188個行政村。
開陽是典型的農業郊縣。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對農業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斷調整農業經濟結構,依靠科技,先后建成了全省烤煙、油菜籽、瘦肉型生豬基地和貴陽市的生姜、大蒜、黑山羊等生產基地,農業和農村工作呈現可喜的局面。特別加大了富硒米、富硒茶等特色農產品的生產,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經過建國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來年的努力,我縣工業形成以磷化工為龍頭、輕工和農副產品加工為輔的發展格局。到2000年工業總產值達19.24億元。開磷集團、雙流黃磷廠、三聚磷酸鈉廠等企業,已成為帶動我縣工業經濟乃至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貴州天和磷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的建成投產,使我縣一躍成為重要的黃磷生產基地,年生產能力達8萬噸。目前這些企業正狠抓技術改造、力促產品換代升級,繼而推動全縣工業經濟向效益化、高技術含量方向邁進。 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三個有利于”總攬全縣工作,以通訊、旅游等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全縣社會經濟不斷快速健康發展。1999年,開陽縣被列入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首批建設的經濟20強縣之一。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38億元,財政總收入1.66億元,其中縣級地方財政收入9839萬元。 有頂跋巖畫、雙流鐘昌祚墓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寶王宮、白安營、大山溶洞群、龍塘瀑布、毛坪石林、觀音洞、響水洞等一批名勝古跡。 開陽縣全縣資源豐富,富集礦產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旅游資源于一體。其中,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磷、煤、鋁、重晶石等30多種礦種。磷礦石保有儲量4.33億噸,高品位的富礦占全國儲量的2/3,其中P2O5儲量高于32%的優質富礦,占全國的78%,與湖北襄陽、云南昆陽齊名,素有“三陽開泰”之稱。 硒資源豐富,富硒土壤分布面廣,其動植物硒含量在0.05mg/kg-0.28 mg/kg之間,符合聯合國衛生組織保健品含硒量標準。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2.22%,居黔中之冠。旅游資源集山、水、林、泉、峽、洞,匯奇、險、雄、秀、幽、野及風土人情于一體,被譽為喀斯特生態博物館,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價值。
至2000年底,我縣基本完成了省道久銅公路開陽段的改造;由縣城通往各鄉鎮的公路改造工作正在實施中,其中高金公路改造即將完成;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縣各鄉鎮所在地街道已全面改造。為適應縣城經濟發展的需要,相繼完成了4.5公里的環城公路、人民西路和城北路的拓寬改造,使城區面積由原來的6.3平方公里拓展為12.42平方公里。投資3000萬元新建的東興大街已完成主體工程的90%;城區自來水管網經過多次改造,日供水能力達1.4萬噸;郵電通訊發展迅速,1998年,全縣電話機容量23216門;全縣16個鄉鎮的移動通訊基站即將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為適應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需要,至2000年,建成110千伏安、220千伏安和9個35千伏安變電站。1995年率先在全省實現“組組通電”目標,成為貴州省首家富電縣。
開陽縣地,夏、商、西周時期為雍州、梁州邊鄙。春秋時為牂牁國北境。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在南夷置且蘭縣,開陽地屬其西北域。元鼎五年(前112),以原且蘭縣城為治所置牂牁郡,開陽地屬其西北境。 晉,以牂牁郡且蘭地置萬壽、且蘭、平渠3縣,開陽屬萬壽縣西北隅地。后劃出萬壽縣一部與另一些地方建晉樂縣,開陽地遂歸晉樂縣。 隋,牂牁郡領牂牁、賓化2縣,開陽地屬牂牁縣。唐貞觀四年(630)以今開陽縣雙流區同知衙為治建蠻州,領巴江縣,隸黔州都督府。轄地有今開陽大部和貴陽、修文等。后又在蠻州南置光州,地在今雙流光堵河北岸。 宋,以唐之蠻州地分置矩州、功州等,開陽地屬蠻州,隸紹慶府;開寶八年(975),蠻州改稱大萬谷落總管府,治今羊場。 元在今貴州中部設有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其下有順元路軍民安撫司、管番民總管府、八番各安撫司等處。時雍真乖西葛蠻等處,納壩紫江等處,葛蠻雍真等處均在今開陽境,屬順元路(路治今貴陽)。皇慶元年(1312),在三臺山開科龍場地(今開陽縣城東)置乖西軍民府,隸管番民總管分,轄地包括今開陽和龍里、貴定等的一部分。后降為長官所。 明洪武四年(1371),置順元路,合水西安氏,水東宋氏土司地置貴州宣慰司于今雙流同知衙。水東宋氏有親轄地陳湖十二馬頭,大都在今開陽縣境。天順中,貴州宣慰司治所從大羊場(今開陽杠寨)移至楊黃寨(今開陽縣城)。崇禎四年(1631),將陳湖十二馬頭改置為開州,治所楊黃寨,領乖西蠻夷長官司,隸貴陽軍民府。轄地與今開陽縣地略同。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貴陽軍民府稱貴陽府,開州仍隸之。開陽之名,《開陽縣志》認為源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所建之開陽書院,時人解釋為“開陽者益欲開陽明之學也”。 民國三年(1914),廢州,因直隸有開州,四川有開縣,以州境有紫江(洗泥河),更名為紫江縣,屬黔中道。民國十六年(1927),直隸省政府。民國十九年(1930),改稱開陽縣。二十四年(1935),開陽改隸貴州省第一督察區。 1949年,成立開陽縣人民政府,隸貴陽專區。1952年,貴陽專區改為貴定專區。1956年,劃歸安順專區;1958年,屬貴陽市郊區縣,1963年,改屬遵義專區;1965年,復歸安順專區。1970年,改稱安順地區。1992年,改屬貴陽市。至今建制未變
開陽縣轄6個鎮、7個鄉、3個民族鄉:城關鎮、雙流鎮、金中鎮、馮三鎮、楠木渡鎮、龍崗鎮、南龍鄉、永溫鄉、宅吉鄉、花梨鄉、龍水鄉、米坪鄉、禾豐布依族苗族鄉、南江布依族苗族鄉、高寨苗族布依族鄉、毛云鄉。
明崇禎四年(1631年)置開州。1930年設開陽縣。以傾慕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學識淵 開陽縣
博,夙愿人才輩出昌盛地方,故名開陽。取開陽明之學命名。 1999年,全縣轄6個鎮、10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228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0.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4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98萬人,占總人口的12.31%。 2000年,開陽縣轄6個鎮、10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8925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60008雙流鎮33926金中鎮34937馮三鎮33433馬場鎮37389龍崗鎮34045南龍鄉17015永溫鄉15475宅吉鄉16937花梨鄉23302龍水鄉11955米坪鄉6753禾豐布依族苗族鄉14245哨上布依族苗族鄉17300高寨苗族布依族鄉22119毛云鄉10413。 2001年,開陽縣轄6鎮、10鄉(其中3個民族鄉),113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3.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13萬人,少數民族4.27萬人,占總人口的10.34%。 2002年,全縣轄6個鎮、10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113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3.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1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64萬人。 2003年6月10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開陽縣馬場鎮更名為楠木渡鎮、所轄行政區域為原馬場鎮行政區域。12月28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開陽縣哨上布依族苗族鄉更名為南江布依族苗族鄉,所轄行政區域為原哨上布依族苗族鄉行政區域。 2003年,全縣轄6個鎮、10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113個村委會、12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3.5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4.69萬人;非農業人口5.24萬人。
開陽地型地貌變化多樣,地型起伏大,西高東低,呈斜坡狀,森林植被完好,全縣森林覆蓋率42%(其中紫江地縫、南江大峽谷、香火巖景區高達80%以上),具有綠色喀斯特、綠色開陽之稱。 喀斯特發育最為全面,我國著名地理專家研究表明,世界喀斯特分屬三大板塊,一塊在美國東海岸,一塊在地中海,最大板塊在東亞,東亞中心在貴州,貴州精華在黔中,黔中精品在開陽。紫江水上地縫、紫江、南江景區鈣華“倒石蓮”,石頭上的森林等61個國家三級景源冠絕于世,生物資源400余種,動物112余種,其中國家級和省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有15種,動物有12種,開陽喀斯特資源在89%,位居全國乃至全世界榜首,開陽旅游資源共有6大類26種,占全國種類的39.7%,年平均氣溫13.49℃,年降雨量1258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生態旅游、漂流探險、科學考察、療養度假的最佳旅游避暑勝地,是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旅游局確定的155個最具潛力開發縣之一,2000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紫江地縫景區、南江大峽谷景區、香火巖景區80.29平方公里),省、市將開陽列為旅游重點發展地區,精品旅游線推出,中共開陽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在十五期內,將開陽省級風景名勝區建設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喀斯特世界公園。
經濟規模
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4.72億元大關,增長14.1%,高于全省2.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94 億元,增長10.2%;第二產業增加值12.74億元,增長16.1%;第三產業增加值6.04億元,增長14.2%。財政總收入完成3.09億元,增長16.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1億元,增長1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7883元,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627元,增長10.6%;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2.44%,同比上升3.3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5.1:48.2:26.7調整到24.0:51.6:24.4。投入、產出、收入(財政、居民、農民收入)和消費分別增長62.8%、14.1%、(16.3%、11.3%、10.6%)、15。1%,實現四個同步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稅收和利潤分別增長15.1%和5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82億元,增長14.5%,貸款余額5.86億元;發放小額農貸余額9320萬元,增長27.9%。金融運行總體平穩。較好地完成市、縣各項實事。榮獲“中國富硒農產品之鄉”、“全國優質烤煙生產示范縣”、“全省綠化模范縣”等稱號⑴。通過四年的奮斗,取得了貴州省首輪建設經濟強縣綜合評價排名第九名和全省建制縣第一名的成績,躋身全省前十強。
特色產業
依托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特色產業。縣委、縣政府按照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旅游活縣的思路,強力推進磷化工、富硒農產品、喀斯特生態旅游三大特色產業的發展。磷化工業:現已基本形成了“雙流-永溫-金中磷化工走廊”和初具規模的磷及磷化工和相關產業集群。主要生產能力為:優質磷礦400萬噸/年、黃磷10萬噸/年、三聚磷酸鈉10萬噸/年、工業磷酸10萬噸/年、食品級磷酸1.5萬噸/年、飼料級脫氟磷酸三鈣1.5萬噸/年、固體五氧化二磷0.2萬噸/年、六偏磷酸鈉0.25萬噸/年、工業級磷酸一銨0.5萬噸/年、赤磷0.1萬噸/年,以及硫酸6萬噸/年、普通過磷酸鈣10萬噸/年、鈣鎂磷肥6萬噸/年、顆粒磷肥和多元復合肥各3萬噸/年等。年創產值20億元,稅金1.25億元以上。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磷化工業,將依托資源平臺和優越的電力支撐條件,打造“中國磷都”。到2010年磷化工總產值達到100個億,成為全省、全市的支柱產業。目前正在市的支持下建設國家級的新材料工業園和循環經濟磷化工生態工業園,在省的支持下興辦省級磷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
農產品及加工業
富硒農產品開發及加工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臺農種豬基地、三合奶牛場、頂方種雞場、白安營養殖協會、清江養殖協會等一批龍頭企業和協會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 開陽縣
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主要農產品生產加工能力為:油菜籽5萬噸/年,國際二級菜籽油2.3萬噸/年;富硒大米15000噸/年,臘肉制品加工125噸/年,玉米面條5000噸/年;養殖類:“三元”雜交種豬3000頭,年出欄商品雛雞300萬羽,奶牛1000頭,翁昭早熟蔬菜8000噸/年。建成14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富硒米、油獲得了國家級“放心糧油”品牌。瘦肉型生豬、開洋牌菜籽油、富硒米以及茶果菜等有一定規模和市場知名度。目前已作出以富硒特色食品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服務的思路建設食品工業園,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喀斯特生態旅游業:已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占地145平方公里的南江大峽谷、香火巖和紫江地縫等景區,已初步開發,谷撒河、月亮河、大山溶洞群、張學良將軍幽禁地等,極富開發價值。
生態旅游
依托貴開高等級公路的建設,著力打造國家級“喀斯特生態博物館”,建成黔中旅游大縣。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縣委、縣政府深化縣情認識,把握發展機遇,圍繞將開陽建成磷化工大縣、喀斯特生態旅游大縣、特色農業大縣、黔中能源富縣和全省一流的山水園林城市的定位,提出了提升一產、主攻二產、開拓三產和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旅游活縣的發展思路,以項目為載體,著力實施“12345工程”,即:一個調整,包括東中西生產力布局、三次產業、產品及所有制結構的縣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做好“山”“水”兩篇文章(磷資源和水電資源);抓好三個重點(磷化工、富硒農產品、喀斯特生態旅游);夯實四個基礎(基礎設施、財源基礎、基層組織建設、技術和人才基礎);實現五大突破(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交通瓶頸、城市建設)。制定了《開陽縣2003-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意見》');">《中共開陽縣委、開陽縣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率先在全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定>的意見》、《開陽縣近期磷化工發展總體構想》、《開陽縣2001-2005年畜牧業跨越式發展規劃》等。在此基礎上,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建立了100余個項目的項目庫。
生態工業園
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市政府將開陽作為國家級磷化工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省政府將開陽作為全省磷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科技部將開陽作為新材料工業園區建設以及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制定了開陽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的目標。第一步,2002年至2007年,GDP平均增長12%,于2006年比全市提前一年在2000年基礎上翻一番,2007年達到32億,建成全省一流山水園林城市;第二步,2008年至2013年,年均增長11.5%,達到61億元,再翻一番,縣城人口逾10萬,實現撤縣建市目標;第三步,2014年至2020年,年均增長11.2%,實現128億元,比2000年翻3番以上。
同名開陽縣
一,西漢置開陽縣(臨沂市區),屬東海郡。東漢屬瑯邪國,開陽為瑯邪國都。三國魏、晉仍屬瑯邪國(郡),開陽仍為郡國治所。南朝劉宋省開陽入即丘。 二,梁天監六年(507) 置開陽縣(廣東羅定市船步鎮)。為開陽郡治所。隋開皇九年(589),屬瀧州。大業三年(607),并開陽入瀧水縣。 唐武德四年(621),析瀧水復置開陽縣,仍屬瀧州。唐貞觀元年(627),并開陽入瀧水縣。貞觀六年(632)又置,屬南建州。貞觀八年(634),改南建州為藥州,開陽屬之。貞觀十八年(644),屬瀧州。天寶元年(742),改瀧州為開陽郡,乾元二年(759)開陽郡復為瀧州。 宋開寶六年(973),開陽并入瀧水縣。此后不復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