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縣概況
來源:網群國際 瀏覽:次
荔波縣歷史上民族結構比較單純。解放前縣境內僅有漢族、水家(今水族)、瑤(包括苗)、夷(今布依族)等四、五個民族。解放后,人口流入,外來干部增加,民族成份也相應增多。尤其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荔波被批準為對外開放縣,又建立起經濟開發區,經濟日益發展,人口流動日增,文化交流更加廣泛。據1990年全國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看,全縣共有22個民族。其中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縣總人口數的58.76%;其次是水族,占20.81%;漢族占10.2%;瑤族占3.33%;苗族占4.45%;其他占2.45%。
1952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8次會議批準并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荔波縣于1953年在完成土改之后,根據黨的民族和貴州省人民政府指示,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民族區域自治。1953年3月建立撈村和朝陽兩個布依族自治鄉(建州后撤銷),同時從撈村鄉分出建立姑類瑤族自治鄉,從茂蘭鄉分出建立瑤麓瑤族自治鄉。1957年6月1日改為瑤麓和瑤山山個民族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建立瑤麓和瑤山兩個人民公社,1963年恢復瑤麓和瑤山兩個民族鄉建制實行鄉社合一;兩鄉各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出本民族鄉的鄉長、副鄉長,對外仍使用公社管理委員會印章。
1984年撤銷公社制,公社改為鄉人民政府。荔波縣根據黨的民族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和《黔南州自治條例》報經省、州批準,先后建立水利、永康、水堯、瑤慶、岜鮮、水維等6個水族鄉和瑤山、瑤麓兩個瑤族鄉。1990年底至1991年初,建鎮并鄉撤區,把瑤慶水族鄉并歸茂蘭鄉;水維、岜鮮兩個水族鄉與佳榮鄉合并為佳榮水族鄉;王蒙鄉合并歸瑤山瑤族鄉;保留水利、水堯、永康3個水族鄉和瑤麓鄉建制不變動。至此,荔波縣17個鄉鎮中,即有瑤山、瑤麓兩個瑤族鄉和水利、水堯、永康、佳榮4個水族鄉。
通過民族鄉的建立,各族人民普遍受到一次黨的民族政策再教育,各少數民族人民深深體會到:中國共產黨是平等對待各個民族的,并且真誠地幫助各少數民族實現當家作主人。同時在這項工作中,又培養和鍛煉出了一批少數民族干部,為進一步推行民族區域自治,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奠定了良好基礎。
項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溫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費發布服務,但對信息的合法性、實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名錄資源由會員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傳,個人信息均經處理后發布,如有遺漏戓涉嫌侵權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請將“該頁網址和需修改及刪除的內容”發至本站郵箱戓留言給我們處理。凡注冊會員并發布信息或名錄資源的,均可定期獲得全球項目參考及合作機會。本站名錄資源概不對任何第三方開放,更不提供如交換、出售及查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