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爛糊橋米豆腐”,始產(chǎn)于清光緒末年,以色鮮味美出名。其主要原料,采用世昌響水洞“油粘”米和響水洞泉水磨漿熬煮而成,故又名“油粘鮮味米豆腐”。
松桃“爛糊橋米豆腐”,始產(chǎn)于清光緒末年,以色鮮味美出名。其主要原料,采用世昌響水洞“油粘”米和響水洞泉水磨漿熬煮而成,故又名“油粘鮮味米豆腐”。
響水洞乃松桃蓼皋八景之一的“響水泉飛”。此地得天獨厚,氣候溫和,水質(zhì)清純,從洞口下限三公里所產(chǎn)“油粘”米,具有“色如玉,粒如珠,香如粽”的特點,清代曾作“貢米”,上獻朝廷。昔人曾作詩贊:“人杰地靈水飛泉,得天獨厚產(chǎn)油粘,色味俱佳稱珍品,奉旨進貢民獻鮮。“貢米”稱謂歷時雖久,卻一直不衰,今每逢秋收,上級特令專倉儲藏,不分別種混雜,可見非同一般。當(dāng)?shù)厝擞迷撁鬃雒锥垢约幼袅稀t別具風(fēng)味,移至集場試銷,食者無不贊譽,“油粘鮮味米豆腐”以此得名。
民國二十年左右,蓼皋鎮(zhèn)南門廚師黃昌貴 ( 綽號“爛糊橋” ) ,善烹調(diào),他將此米豆腐加工工藝從打米磨漿到上鍋制作等一系列程序進行改進后,使其色澤玉綠,富有彈性,切成小方顆,久煮不老,色形如初;再佐以胡椒粉、姜、蔥、紅辣椒面、精肉脆哨,食之細嫩可口。每日一旦上市,顧客盈門,爭相購食,供不應(yīng)求。縣城過去請客,常為早面 ( 雞湯銀絲面 ) 、夜酒 ( 席面 ) 、中午條 ( 糕餅典果 ) ,自爛糊橋米豆腐出市后,客人則要求吃他的米豆腐以代替早面午茶,至晚上開席,即便滿桌珍肴也顯乏味了。本地出外深造的學(xué)子或遠居商旅,即今在港、澳、臺、美、歐的松桃人,每每來信念及爛糊橋的米豆腐,以為珍貴。
解放后,黃昌貴師傅不幸病故,其家人中無從事飲食經(jīng)營者,使此風(fēng)味小吃幾近失傳。后官田街老廚師龍碑,憑當(dāng)時印象,并經(jīng)黃昌貴老伴回憶,再加自身多年模索實踐,終將此特色風(fēng)味繼承下來。一九八七年,龍師傅以此參加省、地舉辦的風(fēng)味小吃評比大賽,獲“銅仁地區(qū)風(fēng)味小吃”大獎和“貴州省風(fēng)味小吃”二等獎,并受約參加了五省區(qū)食品制作展示會。受到廣泛如評。從此,松桃爛糊橋米豆腐名聲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