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地處太行山脈北端東麓,河北省中西部。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90公里,京原鐵路從境內西北部穿過,始自北京西客站的京易“皇家鐵路號”旅游專線、112國道、京廣西線交匯于縣城,地利優越,交通便利,是國務院批準的早期對外開放縣和河北省“環京津都市圈”35個縣(市)之一。全縣總面積2534平方公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是河北省山區大縣之一。轄28個鄉鎮(處)469個行政村,總人口54萬,有漢、滿、回、蒙等22個民族。易縣歷史悠久。早在虞舜時期因有易氏居于易水而得名。西周時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易縣始屬燕國。戰國時燕國在此建武陽城為燕下都。燕昭王高筑黃金臺,廣納天下賢士,燕國曾鼎盛一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置易縣;明洪武三年,易縣升入易州;清雍正11年升入直隸州;民國二年,降易州為易縣,州治降為縣治,設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古易州光輝燦爛的文化。易州古燕文化與邯鄲趙文化共同構成聞名全國的“燕趙文化”!耙字菔a英才,自古多慷慨仁義之士”。家喻戶曉的荊軻刺秦就發生在這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成為后人頌揚的千古絕唱,狼牙山五勇士跳崖那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更是令世人敬仰。易州物產豐饒,“磨盤柿、易水硯、柳葉煙”被譽為“易州三寶”,是歷代皇家貢品,久負盛名。易州膠胎陶瓷、景泰藍、玉石健身球、內畫等工藝品,名揚全國。
易縣資源薈萃。旅游、礦產建材、山場、水電資源豐富。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自然和人文景觀眾多,有清西陵、燕下都、狼牙山、紫荊關、洪崖山等五個景區200多個景點,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清西陵、燕下都、老子道德經幢、紫荊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千年古城燕下都遺址、義士豐碑荊軻塔、京南要塞紫荊關、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華北最大的文化道教廟會后土皇帝廟、聞名中外的狼牙山、風景秀麗的龍湖、南湖以及云蒙山等自然景點,吸引著眾多中外游客來易縣觀光旅游考察,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近百萬人次,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旅游休閑度假場所。礦產建材品種繁多且儲量豐富。有礦產20多種,尤以金礦、鐵礦、花崗巖、玄武巖、石灰石、天然石板、建筑沙最為豐富。中標天安門廣場鋪裝工程的易縣產151#花崗巖被《人民日報》譽為“中華大地第一石”。目前,全縣建成5個礦產建材工業小區,有礦產建材企業300余家,年產值10億元,年產黃金連續五年超萬兩,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易縣山區面積廣大,宜林山場面積240萬畝,其中片麻巖130萬畝。自然牧用草場106.8萬畝,年產牧草54萬噸,為發展林果、畜牧業打下了良好基礎。目前,全縣有林面積133萬畝,森林覆蓋率35%,居太行山山區縣之首。全縣有果樹16.7萬畝,其中柿樹12.5萬畝,柿果年產量5000萬公斤,是“中國磨盤柿之鄉”。畜牧業成為農業第一大產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無規定疫病區出口創匯縣、省黃牛改良重點縣和國家級秸稈養羊示范縣。山區生態柴雞蛋被評為省優產品。水利水電資源豐富。全縣有大中小型水庫17座,總庫容4.36億立方米,境內有拒馬河、北易水、中易水、 南易水、漕河五條較大河流,水電理論蘊藏量30.64萬千瓦,可開發量23.36萬千瓦,是全國第二批“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現開發運行水電站7座,總裝機2.56萬千瓦,年發電量近1億度。
“九五”以來共引進域外資金5億多元,引進外資400多萬美元。據統計,2000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9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7億元,工業總產值20.7億元,財政收入達到9676萬元。全縣通車里程達到1130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程控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4萬門,縣城建設形成了“五縱四橫”的棋盤式小城鎮格局。全縣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依托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努力構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大格局。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現代化通訊網絡基本形成;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承載能力明顯增強;金融、文化、衛生等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備。為適應即將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加快開放步伐,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環境的決定》和《關于鼓勵國內外客商投資合作的優惠辦法》,實施了《域外投資者利益保護條例》,建立健全了域外投資管理服務中心、合法權益保護中心和投資環境投訴中心。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了眾多域外客商來易縣投資置業。昔日燕昭王高筑黃金臺招賢納士為強邦,今日老區人民營造新環境迎八方客以興縣。我們熱情歡迎國內外客商、各界朋友到易縣旅游觀光、投資置業,攜手共創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