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農場招商網訊:從小興安嶺平頂山流淌下來一條河流,流經這里且兩岸長有茂密的喜濕樹種柳樹,所以這條河流被人們稱為柳河。河流貫穿此地南北,是最顯著的地物標,此地因此得名。柳河農場位于黑龍江省慶安縣境內,地處東經127度44分至128度02分,北緯46度18分至46度37分。北與慶安縣豐收林場接壤,西北與慶安縣新勝鄉為鄰,西、西南、東南三面與伊春市雙豐林業局相接。農場總控制面積22萬畝,是以農業、林業、畜牧業、旅游業為主的小型國有農場。
農場擁有耕地5.88萬畝,森林11.2萬畝,一個居民區即農場場部,總戶數945戶,總人口2681人,職工836人。居住人口包括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共計68人,占總人口數的2.5%。農場地處寒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無霜期115—120天,年積溫2300—2500攝氏度,屬黑龍江第三積溫帶上限。農場自然資源豐富,生態風光秀美。流經境內的有柳河、靠山河、紅毛堿廠河3條主要河流。有優良的天然次生林,盛產山楊、白樺、水曲柳等珍貴樹種。
農場北距慶安縣城暨哈佳鐵路、哈伊公路30公里,寬闊平坦的哈伊公路與其相通。場內交通順暢,郵政電信信息傳遞方便快捷,國家電網24小時供電。住宅樓房面積點總面積的80%,自來水入戶率100%,液化氣使用率100%,數字電視入戶率100%。
1960—2010年農場歷經5個時期的隸屬變遷,即省委、“五七”干校、農墾哈爾濱管局、農墾管理干部學院、農墾綏化管局。40年的風雨歷程中,曾有過墾荒創業的艱辛,也曾留下過特殊年代的無奈與創傷,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走出風雨、走出迷茫的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有歸屬綏化管局步入農場系列后通過不斷探索、開拓與跋涉而取得的輝煌。
墾荒創業階段(1960—1968年)——農場從開荒建點到粗具規模階段。1960年初,為了緩解省委機關副食供應的緊張狀況,也為機關干部下放勞動提供場所,省委執行中央的批示,提出自已動手開荒建場。根據曾在柳河從事抗聯活動的省委老同志提供的線索,派人現場踏查,將開荒場址設在柳河,經省委和林業部批準,從田升林業局(現雙豐林業局)和慶安縣林業局劃出22萬畝森林進行經營管理,依托這塊資源成立了黑龍江省委機關柳河農場。從1960年10月9日踏查荒原開始建場,到大批人員的涌入,陸續成立了農機隊、農田隊、基建隊、衛生所、小學校、小賣店等。經過5年的艱苦創業,雖然未能完全實現“鍛煉干部、改造****、提供副食、成為戰略后方”這一辦場宗旨,但農場已粗具規模,1968年擁有耕地6365畝,創經營利潤5萬元,有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的辦公場所及560平方米的兩棟磚瓦結構的居民住宅,生活辦公條件得到改善,有基井一眼,結束了吃地表水的歷史。
特殊歷史階段(1968—1979年)——柳河“五七”干校階段。1968年5月6日,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下發了《關于成立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柳河“五七”干校革命委員會的批示》的批件,其內容是決定在省委機關柳河農場原址建立“五七”干校,以培訓干部為主,柳河“五七”干校隨即誕生。首批學員141名,分別于5月8日和15日到校。干校人員分為3種即所培訓的學員稱為干校學員;下放勞動的干部稱為“五七”戰士,從事各種生產勞動;1969—1970年,有大批知青入學,稱為革命小將,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機構設置是校黨委和校革委會下設黨委辦公室、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黨史教研室、教務處、生產處、總務處。實行場校分設,干校所屬的廠、站、隊等生產單位,合并組建附屬農場。
在辦學的11年間,“五七”干校共接收原省直機關下放勞動干部2478人,共培訓在職干部6528人,其中培訓班共培訓4463人。
干校學員、“五七”戰士、革命小將,除參加經常的農業、工副業生產外,還與農工一起,開展了“四廠兩路”大會戰,新建擴建了磚廠、農機修造廠、人造纖維和無線電原件廠,修建了校部通往山上9公里的公路,架設了由慶安到柳河校區的高壓輸電線路52公里,附屬農場耕地面積增加到1.5萬畝。這一時期雖然取得了這些成績,但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嚴重沖擊,農場經濟和社會事業,都未能得到正常發展。
移交哈爾濱農場管理局及農墾學院時期(1979—1993年)——劃歸農墾系列后,由事業性管理向企業性管理過渡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正本清源,撥亂反正。1979年10月6日,省委常委會議決定停辦柳河“五七”干校,其全部資產及原農場職工,移交哈爾濱農場管理局,從此,柳河農場進入農墾系列。1980年底,農場總局決定在農場辦一所學院,最初命名為黑龍江省農墾干部進修學院,后改為黑龍江農墾管理干部學院。學院組建后,農場隸屬于學院,名為實驗場。
1985年,農場由事業性改為企業性管理,升格為正處級,獨立核算。農場全面興辦家庭農場,家庭農場經營模式逐步完善,經濟效益逐年增加。在完成上繳利費稅任務的同時,職工生活福利,也有較大提高。全場安裝上了自來水,結束了挑水、用車送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末,居民用上了液化氣,安裝了有線電視。
劃歸綏化管(分)局階段(1993—2010年)——進入農場系列發展階段。1993年7月學院遷往哈爾濱市,柳河實驗場劃歸綏化管局,更名為黑龍江省柳河農場。劃歸綏化管局后,農場各項工作走向正規。農場根據總局、管(分)局的指示精神,重新確定了發展思路,使農場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迅猛發展。
1999年,農場針對農田水利工程配套率不足20%,低產田面積過大、水田灌溉難、旱田排水難的問題,決定在小柳河筑堤截流,建設了小柳河水庫,完成了相應的配套工程。2000年,開鑿5公里人工河,即引靠入柳工程。形成了旱可灌、澇可排的水利工程體系。水面點地6000畝,年蓄水量1100萬立方米。
水利基礎設施的改善,不但保證了農場“以稻治澇,以稻致富”戰略的實施,也為農場的養殖業和旅游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掀開了農場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新篇章。
面向新世紀,迎接新挑戰(2001——2012年)——走向健康、富裕、文明的嶄新階段。世紀之初柳河農場認真分析農業階段性變化和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經反復調查研究、分析論證,確定了以多方找路、多種經營、多點開花、多路進財為企業發展戰略,以“一業帶多業,多業促一業”為發展方向,一業即旅游業,多業即農、林、牧等。
農業方面以調整種植業結構,建設有機食品基地為重點,即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從事綠色稻米生產,向規模化要效益;精種玉米、壓縮大豆、加大科技投入,向質量要效益;加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多點開花,向市場要效益;實現農副產品全部成為有機食品的目標,加快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向生態農業要效益。
畜牧業發展以兩條線為主,以建設五大養殖基地為重點,兩條線即圍水名特畜牧養殖生產線,養殖魚、林蛙、鵝鴨、鹿等形成水中、水面、岸邊立體養殖生產線;二是陸地有機品養殖生產線,即以黃牛、肉牛、山羊、肉狗、森林豬、生態雞、大骨雞為養殖對象,形成陸地養殖生產線。五大養殖基地即生態魚養殖基地、圍水畜牧養殖基地、林蛙特種魚養殖基地、綜合養殖基地、生態雞養殖基地。
林業方面以加大家庭林場的創辦力度,以促進林業生產產業鏈的形成,使林業產出效益最大化。一是興辦家庭林場,使之成為林業資源管理、開發、利用的主體,從而實現確定責任管起來、見縫插針綠起來,多種經營富起來。二是建設三條產業鏈即以食用菌廠為龍頭,以家庭林場為基地,建設食用菌系列產品生產產業鏈;以綠化公司為龍頭,以家庭林場為基地,建設花卉、苗木產業鏈;以木材加工廠為龍頭,以家庭林場為基地,建設木材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
旅游業以利用生態環境,加快景區建設,打造旅游專業大場為重點,使之成為農場新的經濟增長點。世紀之初,農場即按照管局要求,謀劃旅游產業的發展,其發展思路是:依托自然資源,建設集觀光、餐飲、娛樂于一體的旅游景點,使游客到此可處生態環境、吸生態空氣、食生態食品、看生態風景,盡情享受自然美,F在柳河景區擁有了依托山水資源所建設的生態山莊、華龍山莊、荷花山莊、紫藤山莊、森林公園等,還有依托產業建設的提子大棚基地、花卉苗木基地、農業觀光基地,以及依托歷史人文建設的“五七干校歷史博物館”等,小城鎮更以打造旅游園林特色為主體的建設風格,吸引游人觀注的目光。
經過幾年的“抓城”決戰,柳河農場住宅樓面積已達7萬多平方米,占總住宅面積的75%以上。住房條件的改善、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綠化標準的提高,讓小城鎮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職工群眾也表現出了新世紀大荒人特有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與此同時,農場加強小城鎮精細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規章制度, 細化工作措施,積極強化人員培訓,加大執法力度,認真開展創建三優(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文明城鎮等活動,圍繞“三優”全力提升小城鎮精細化管理水平。從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2011年年末,農場實現生產總值1.5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8810萬元;第二產業2576萬元;第三產業4332萬元。非國有經濟實現產值7765萬元,人均純收入2.2萬元。各項經濟指標是世紀之初的7——10倍。
自1993年隸屬綏化管局,柳河農場便融入到農墾改革發展的大潮之中,1993年至2012年這19年,是柳河農場從經營方式到管理體制,從產業經濟到社會事業歷史上變化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經濟運行質量最好的時期。新的世紀,柳河農場黨委確立了以生態資源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牢固樹立綏化管局“以小謀大,追求最佳”理念,堅持“抓城、強工、帶農”戰略,打造旅游專業大場的發展思路,在企業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進程中,在“強工”號角聲中,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