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東襟合肥,南視武漢,北達鄭州,京九鐵路、106國道、阿深高速公路縱貫全境,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門”之稱。全縣總面積1612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202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34.8萬。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東襟合肥,南視武漢,北達鄭州,京九鐵路、106國道、阿深高速公路縱貫全境,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門”之稱。全縣總面積1612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202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34.8萬。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新縣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培育了****、****、鄭維山等9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獻出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
——新縣物產豐富,資源充足。盛產林果、茶葉、中藥材等,其中,板栗、銀杏、茶葉、油茶、野生獼猴桃品質產量均居河南之冠,被國家林業局譽為全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銀杏之鄉”。全縣發展杉木30萬畝、板栗33萬畝、銀杏林面積3萬畝、茶葉8萬畝、油茶8萬畝。境內有金錢豹、大鯢等動物400余種,有珙桐、水松、銀杏等野生植物2000多種。已探明各種礦藏有40余種,是全國花崗石、石英石儲量最大的縣和天然金紅石重要產區之一,享有“山上藏金,地下藏銀”的美稱。
——新縣紅綠資源豐富。境內有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鄂豫皖首府革命烈士陵園、鄂豫皖首府博物館、****將軍墓、鄭維山將軍石、箭廠河革命舊址群、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江淮嶺生態園、九龍潭等“紅”、“綠”旅游景區(點),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旅游觀光的理想勝地。已有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40多個單位和高等院校在新縣建立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扶貧開發前的1983年,新縣最明顯的特點是“三不過一”,即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億元(7700萬元),財政收入不到100萬元(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100元(86元),全縣82%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是國家重點貧困縣。扶貧開發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中央、省、市的親切關懷下,新縣人民發揚老區光榮傳統,緊緊圍繞爭當“中原崛起后起之秀排頭兵”的發展定位和撤縣設市的發展目標,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生態經濟、民營經濟、旅游經濟和勞務經濟,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全縣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04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達到23.42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分別是1983年的30.4、51.5、29.8倍,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由1996年的全省末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57位。一年之內獲得了“國家衛生縣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六塊國家級獎牌和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省級獎牌,在全市綜合目標考評中位居第一。
——新縣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培育了****、****、鄭維山等9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獻出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
——新縣物產豐富,資源充足。盛產林果、茶葉、中藥材等,其中,板栗、銀杏、茶葉、油茶、野生獼猴桃品質產量均居河南之冠,被國家林業局譽為全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銀杏之鄉”。全縣發展杉木30萬畝、板栗33萬畝、銀杏林面積3萬畝、茶葉8萬畝、油茶8萬畝。境內有金錢豹、大鯢等動物400余種,有珙桐、水松、銀杏等野生植物2000多種。已探明各種礦藏有40余種,是全國花崗石、石英石儲量最大的縣和天然金紅石重要產區之一,享有“山上藏金,地下藏銀”的美稱。
——新縣紅綠資源豐富。境內有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鄂豫皖首府革命烈士陵園、鄂豫皖首府博物館、****將軍墓、鄭維山將軍石、箭廠河革命舊址群、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江淮嶺生態園、九龍潭等“紅”、“綠”旅游景區(點),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旅游觀光的理想勝地。已有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40多個單位和高等院校在新縣建立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扶貧開發前的1983年,新縣最明顯的特點是“三不過一”,即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億元(7700萬元),財政收入不到100萬元(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100元(86元),全縣82%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是國家重點貧困縣。扶貧開發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中央、省、市的親切關懷下,新縣人民發揚老區光榮傳統,緊緊圍繞爭當“中原崛起后起之秀排頭兵”的發展定位和撤縣設市的發展目標,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生態經濟、民營經濟、旅游經濟和勞務經濟,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全縣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04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達到23.42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分別是1983年的30.4、51.5、29.8倍,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由1996年的全省末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57位。一年之內獲得了“國家衛生縣城”、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六塊國家級獎牌和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省級獎牌,在全市綜合目標考評中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