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市地處湖北省中部秀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國土面積2622平方公里,人口161萬,轄1個鄉、21個鎮、2個辦事處、2個農場、1個省級開發區、1個沉湖農業綜合示范區。 天門,古稱竟陵,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更名天門。從秦置竟陵縣算起,天門已有2000多年縣制歷史。1987年8月撤縣建市,1994年10月批準為省直管市。 天門市是中國內地著名僑鄉,湖北省的重點僑鄉。天門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有78,000多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市有歸僑500多人,僑、港、澳眷屬82,000多人。
天門華僑出國始于18世紀末,先后經歷了北上(歐洲)時期、南下(東南亞)時期和新移民時期等幾個階段。在我市眾多海外華僑華人中,有一大批科技、經濟和政治領域的杰出人才。如曾任“馬華公會”會長、馬來西亞勞工部長和交通部長的著名華人領袖李三春;斯里蘭卡華僑領袖原錫(斯)中友協會副會長張德煥;世界著名毒理學家、原世界 衛生組織藥品食品安全系主任魯超;還有商界巨子:澳洲聯合投資有限公司董事主席龔仲勛、香港兆隆集團總裁劉純愉、香港冠峰石膏纖維建材有限公司總裁廖漢良等。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之后),全市通過各種途徑移居海外的新移民有1900多人,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歐、澳洲、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其中絕大部分是“知識移民”,獲博士學位的就有100多人。他們大多在國外科研機構、大學和高新技術企業工作,有的創辦了自已的公司。
眾多海外赤子身居海外,心系故土。他們為弘揚中華文化,發展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支持祖(籍)國和故鄉的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原錫中友協副會長張德煥于1956年4月組織舉辦“佛教展覽”,特邀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文化參贊林林、錫蘭總理兼外交部長班達拉奈克等出席開幕式,為中錫正式建交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曾任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安全系主任的魯超,在1965年至1976年任職期間,大力宣傳中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外交政策,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委托中國醫學科學院舉辦毒理學培訓班,他應邀回國講學三周,1994年,魯超捐獻自已畢生的積蓄在中國設立“魯超預防醫學進步基金”,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并題詞 “以赤子之心為發展祖國毒理學貢獻才智”。
馬來西亞著名華人領袖李三春曾領導成立華人文化協會,舉辦書法、國畫展覽,開展東西方文化交流。1978年,他陪同馬來西亞首相敦胡申翁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推進了中馬關系的發展。1997年,他和幾個朋友合作,投資5.8億元人民幣興辦“湖北馬鄂高速公路經營有限公司”,購買武黃高速公路70公里營運權,李氏任董事長。他曾于1992年向“湖北省董必武教育基金會”捐資5萬元人民幣,用于獎勵湖北省及天門市的文理科高考狀元,1998年,他以“馬鄂公司”名義向湖北省災區捐贈25萬元人民幣賑災,今年又捐款100萬元人民幣,資助我省防治“非典”;烏克蘭華人華僑聯合會主席、戴克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小旭,1996年在家鄉黃潭鎮投資興辦“湖北天門戴克森公司”,開發綠色食品,生產天潭牌黃花菜;還有馬來西亞張銀庭、張金庭、黃四海、李新蓮(女)、魏玎璋、新加坡張大楚、張生榮、楊承南、印尼周臘寶(女)、黃春生、熊應昌、鄭朝綱,印度彭彩斌,美國盧業宏、盧業裴、鄒安樂,澳大利亞邊曉和香港劉純愉、金永福、廖漢良等海外同胞及“馬來西亞湖北同鄉會”,“新加坡南洋湖北天門會館”等海外社團組織先后向湖北省和天門市捐款救災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天門市是享有盛譽的文化之鄉。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陸羽、唐代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學代表人物鐘惺、譚元春和清代狀元蔣立鏞誕生于此。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天門共為國家輸送大學生54000多人,被譽為全國的“狀元之鄉”。 名勝古跡遍天門。境內有迄今為止長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會村落遺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有保存完好、氣勢宏偉,始建于南朝的著名佛寺——白龍寺,有紀念陸羽的陸羽亭、文學泉、古雁橋,有憑吊鐘惺、譚元春的鐘惺墓、譚元春墓,還有景色秀麗的東湖、西湖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