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區是1997年10月新設立的縣級行政區,位處邵陽市資江河北岸,轄4個鄉、4個國有農林場所和一個街道辦事處。全區土地面積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47.5公頃,總人口8.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25%。北塔區之所以命名為北塔,緣于資江北岸的江北鄉北塔村有一座北塔。塔始建于明代隆慶四年,塔高26米,八面七層,迄今為逾400余年歷史。其雄資依然,被列為邵陽市一大人文勝景和北塔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塔區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質量上乘。全年氣候溫和,降水充沛,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嚴寒期短,農作物生長期長。地貌類型多樣,山、丘、崗、平地齊全、土壤種類多,有機質和氮含量高、土壤肥沃,適種性廣,有動植物資源1000余種,可開采礦種20余種。境內盛產稻谷、蔬菜、柑桔、茶葉、黃豆、菜油、瘦肉型豬、鮮魚、百合等。其中陳家橋的龍牙百合,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肉厚細嫩,色澤潔白,形似龍牙,被海內外商賈譽為“寶慶龍牙百合”,深受海內外人士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喜愛,每年外銷百合干磷片2000余噸。特色農副產品主要有大紅袍蜜桔、龍牙百合、白田蘿卜、望城坡豆腐和市園藝場楊梅、銀杏等水果、藥材。田江、江北兩鄉的蔬菜占邵陽市轄三區上市蔬菜的5%。
北塔區工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境內有棉紡廠、毛紡廠、啤酒廠等市屬國有企業10余家,具有雄厚的經濟、技術實力、區轄企業以民營經濟、個體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造紙、羽絨、化工、建材、建筑等構成全區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民營經濟特色區、建設小區:田江化工小區、江北造紙小區和茶元羽絨城及陳家橋農產品加工小區、江北新城住宅小區,構建成民營經濟發展走廊。
北塔區是邵陽城區的北大門,資江一橋、資江二橋和西湖大橋三橋飛架南北,橫跨資江,將北塔區與市中心城區連成一體;320國道(江北大道)縱貫東西、207國道(西湖北大道)橫穿南北,省道1821線穿境而過,擬建的市一環線繞城而過,區、鄉、村三級公路網絡建設初具規模,公路四通八達,鄉鄉通公共汽車,新城區內投資環境日益寬松,條件十分優越,境內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資江繞區而過,四季通航,水路方便。江北十里城市防洪大堤初具規模,極為壯觀。全區郵政通訊迅速發展,村村實現了通電話。
北塔區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形成“黨政重教,部門支教,全民興教”的良好格局。中小學義務教育順利通過省政府“普九”達標驗收。全區現有普通中小學校25所,中小學生入校率達100%,殘疾兒童入學率為89.5%,中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98%,任職合格100%。
“科技興區”是北塔區的重要發展戰略。全區加強科技網絡建設,區里成立科技信息中心,配置現代化電腦設備,連接到省科技信息港;鄉鄉成立農科教中心,村村配備科技專干。全區大力推廣科技項目、品種30余個,與市瓜類研究所合作投資興建500畝高科技范圍;建立了南方大口鯰、羅氏沼蝦等各類水產養殖基地和金秋梨、布朗李、銀杏等精品水果基地,推廣大棚反季節蔬菜等。
北塔區所轄江北開發發區系省級重點民營經濟開發試驗區,實行冬眠政策和封閉式管理;江北大道、207國道擴改工程、龍牙百合基地、北郊1000畝漁場等項目社會效益高、投資回報率大。
北塔區與邵陽舊城區隔江相望,是邵陽市的北大門,資江一橋、二橋和即將竣工通車的西湖大橋橫跨資江,將北塔新城區與舊城區連為一體。
資江又稱資水,湖南四水之一,長江的主要支流。
資江分南源與西源,主源為南源即大夷水,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資源縣,流經資源、湖南新寧、邵陽等縣市。西源為赫水,源于城步苗族自治縣青界山黃馬界,流經武岡、隆回等縣市。兩水在邵陽縣雙江口匯合后稱為“資江”。流經邵陽、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和桃江等縣,至益陽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干流長度653公里,流域面積282142平方公里,其中在湖南267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17億立方米。
北塔區全年氣候溫和,降水充沛,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嚴寒期短。年內最高氣溫38°C,最低-1°C,年降水量1323毫米。
北塔區有動植物資源1000余種,可開采礦種20余種。境內盛產稻谷、蔬菜、柑桔、茶葉、黃豆、菜油、瘦肉型豬、鮮魚、百合等。其中陳家橋的龍牙百合,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肉厚細嫩,色澤潔白,形似龍牙,被海內外商賈譽為“寶慶龍牙百合”。特色農副產品主要有大紅袍蜜桔、龍牙百合、白田蘿卜、望城坡豆腐和市園藝場楊梅、銀杏等水果、藥材。田江、江北兩鄉的蔬菜占邵陽市轄三區上市蔬菜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