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區位于吉林省東南部,白山市西部,東與撫松縣為鄰,西北與柳河縣交界,西南與八道江區相連,南與臨江市毗連,北與靖宇縣接壤。東西長69公里,南北寬44.4公里;轄區面積1348平方公里。全區轄8個鎮,60個行政村、23個街道、4個社區。居民93902戶,總人口26846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3688人,農業人口64788人;有漢、滿、回、壯、朝鮮、蒙古等34個民族。江源區孫家堡子鎮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海拔520米。江源區地處中緯度內陸山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東亞季風氣候。冬季長,寒冷,多偏北風;春季時間短劇烈,晝夜溫差大,多西南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晴郎天氣。由于受寒潮的影響,初霜來的早,無霜期120天左右。年最高氣溫37℃,年最低氣溫—38℃,年平均氣溫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左右。
江源區地處長白山西部,老嶺山脈縱貫全境,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老嶺以東為松花江水系,老嶺以西為鴨綠江水系。主要山峰有:金龍頂子海拔1121.5米;磬兒嶺海拔941米;老禿子海拔1426.5米;楓葉嶺海拔1190米梁子山海拔1492米。
境內有大小河流50余條。主要河流有:渾江、西南貧河、西北岔河、正岔河、大陽岔河、湯河、大石棚子河、榆木橋子河、石人河等。
歷史沿革:江源縣轄區1985年前屬渾江市(縣級市)所轄。1985年2月4日國務院批準渾江市改為地級市,設八道江區、臨江區、三岔子區。
1994年1月31日渾江市更名為白山市,隨之渾江市三岔子區更名白山市三岔子區。1995年12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白山市三岔子區改為吉林省江源縣。2006年6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吉林省江源縣改為白山市江源區。
行政區劃:江源區六個鎮、四個街道、60個行政村。分別是石人鎮:林子頭村、小河口村、天橋村、榮斌村、頭道陽岔村、車站村、老嶺村、榆木橋子村、遙林村、后堡子村、大石棚子村;砟子鎮:砟子村、八寶村、育林新村;大石人鎮:紅石村、光環村、大石人村、小石人村、護林村;大陽岔鎮:大陽岔村、棒槌砬子村、后葫蘆村、前葫蘆村、小羊橋村、小東岔村、路樁子村;灣溝鎮:灣溝村、和平村、北山村、沙金村、平川村、西川村、寶山村、四平村;松樹鎮:齊心村、松樹村、振興村、湯河村、頭道村、青山村、豐產村、富興村、大安村、太平村、永安村、長勝村;孫家堡子街道:利民村 、協力村;江源街道:愛民村、大華村、榮華村;正岔街道:立新村、新開村、城華村、森工村;城墻街道:育林村、愛林村、五岔村、新華村、七岔村;共有4個社區居委會、23個街道辦事處。分別是孫家堡子鎮:江北、江南、葦塘、葦東4個社區居委會;三岔子鎮:育林、城墻、森工、正岔、東升5個街道辦事處;灣溝鎮:和平、楓嶺、興工、勝利、富林、長林6個街道辦事處;松樹鎮:松樹、礦工、前山、水洞4個街道辦事處;砟子鎮:砟子、江北、立井、八寶、月牙泡5個街道辦事處;石人鎮:林子頭、北山2個街道辦事處;大石人鎮:光環1個街道辦事處。
人口民族:2003年,江源區總人口268446人,總戶數93902戶;在總人口中:男性137537人,女性130929人;男女性別比為105:100。非農業人口203688人,未落常住戶口人員6088人。
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區共有34個民族,各民族人口分布如下:漢族:253892人;蒙古族:320人;回族:1152人;藏族:42人;維吾爾族:133人;苗族:46人;彝族:86人;壯族:36人;布依族:99人;朝鮮族:1009人;滿族:2640人;侗族:10人;瑤族:2人;白族:3人;土家族:5人;哈尼族:2人;黎族:1人;傈傈族1人;高山族11人;拉祜族1人;納西族1人;柯爾克孜族1人;土族1人;達翰爾族18人;錫伯族11人;普米族2人;俄羅斯族5人;鄂溫克族1人;保安族1人;鄂倫春族2人;赫哲族1人;珞巴族1人;基諾族1人;未識別民族1人。
自然資源:江源區“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區實有耕地面積72106畝,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3畝。區域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林木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森林覆蓋率達76%,是東北林產品重點加工基地;野生經濟動植物1200多種,礦產資源27種,其中:已探明煤炭儲量3.75億噸,是吉林省煤炭第一區,全國重點產煤區;頁巖土探明儲量4600萬噸,享有“東北瓦都”盛譽;石膏探明儲量114萬噸,居全國之最。
基本概況:多年來,區委、區政府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進一步整合發展要素,搭建發展平臺,增強發展后勁,以項目建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招商引資為重點,全面提升新型建材、礦業開發、綠色產品、林木產品加工和生物醫藥五大主導產業,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全力推進工業立區、工業強區步伐,突出投資拉動,狠抓項目建設、企業改革、招商引資等重點工作,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7年實現GDP45.44億元,增長22.4%;人均GDP達到1.79萬元;財政收入實現3.18億元,增長5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67億元,增長7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189元、4479元,分別增長23.3%和16.7%。
結合江源區情,主要體現以下四個方面:江源區素有立體資源寶庫之稱,是典型的資源型工業縣份。江源區“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區實有耕地面積72106畝,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3畝。區域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林木、畜牧、水利、旅游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具有較高開發利用價值。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頁巖土、鐵礦石、煤炭、石膏、滑石粉、硅石、瓷石、透閃石、松花石、黃金等28種,其中:已探明煤炭儲量2.6億噸,年產量300萬噸左右,是全國重點產煤區;黃金探明儲量20噸,年產量200公斤以上;石膏探明儲量7442.2萬噸,瓷石探明儲量350萬噸,均居于全省前列;頁巖土探明儲量4776萬噸,擁有各類建材生產線30余條,分7大類100余個品種,產品遠銷國內外,享有“東北瓦都”盛譽。江源區是松花石的主產地之一,儲量居全國首位,2007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松花石之鄉”。
江源區域內森林覆蓋率達76%,是東北林產品的重要加工基地,吉林森工集團所屬的金橋地板集團成為東南亞地板最大出口企業,產品榮獲全國知名品牌,全區地板、膠合板、刨花板“三板”生產總量位居全國前列。目前世界僅有的兩處寒武奧陶地質公園,一處在加拿大,一處在我區大陽岔境內。轄區內由著名的“干飯盆”原始生態森林旅游公園,被國家評為AAA級風景旅游區。江源區擁有野生經濟動植物1200多種,以綠色產品為主的長白山林下資源綜合開發體系日益完善,林地經濟總收入實現9000萬元,其中食用菌產業基地、中草藥材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畜牧產品加工基地初具規模,2007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黑木耳之鄉”。
白山市的交通樞紐。江源區位于白山東部,集山區、林區、礦區于一體,是其它縣(市)通往市區的交通要道,也是通往長白山風景旅游區的必經之路。轄區內公路、鐵路縱橫交錯,有鶴大線、沈長線等5條國省干線公路和渾白線、鴨大線兩條鐵路干線,是白山地區鐵路站點(區域內車站累計11個,乘降所3個)最多的區域,是白山輻射各縣(市)和各縣(市)聯系市中心的交通集結點,率先在全市實現了鎮鎮通油路,村村(60個行政村)通公路,同時更是全市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輸出(入)載體。
區域內國省市營大企業較多。江源先有國省營大企業,后有地方政府。國省營林、礦大企業大多始建于六七十年代計劃經濟時期,有顯著的“大企業、小政府”特點(區域內有省森工集團所屬的三岔子林業局、灣溝林業局、刨花板廠及通化礦務局所屬的“四礦一廠”等14戶企業,其中灣溝礦、葦塘礦、砟子礦、石人化工廠已破產移交地方)。
民營企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民營經濟突破了2個70%、1個80%。即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區經濟總量的71.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區總投資的73%,上繳稅金對財政貢獻率達到80.3%。全區民營企業已發展到6033戶,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已發展到308戶,主要分布在礦業開發、新型建材、林木加工、綠色食品、生物醫藥五大領域,民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到3.9萬人。
2007年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及在白山市的排序情況:GDP45.44億元,增長22.4%,增速位于全市第一位;人均GDP達到1.79萬元,位于全市第二位;財政收入3.18億元,增長54.9%,增速在全市排第一位;財政支出5.31億元,增長16.4%,增速在全市排第六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60.3億元,增長41%,增速在全市排第三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2.4億元,增長28.2%,增速在全市排第二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67億元,增長75.5%,增速在全市排第二位;招商引資完成到位資金6.45億元,增長46.6%,增速在全市排第五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189元,增長23.3%,增速在全市排第2位;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479元,增長16.7%,增速在全市排第二位。
2008年主要奮斗指標是:GDP完成60億元,增長32%;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4.62億元,增長45.3%,繼續保持領先,財政支出達到6.36億元,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4億元,增長70%;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5億元,同比增長1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5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5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94元,分別增長15%;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4.2%、5‰以內;規模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