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縣地處黃河中上游,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唐堯時期,為朔方幽都地。春秋戰國時期,為林胡族游牧聚居之地。北魏置昆新城。隋代隸紫河鎮。唐置唐隆鎮。遼代置寧邊州,不領縣,隸西京道。元代廢寧邊州,以其地之北半入東勝州,南半入武州,直隸大同路。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設廳。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廳為縣。抗日戰爭時期,分根據地、游擊區和敵占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區劃變更,原屬偏關、托克托、和林格爾3縣管轄的部分自然村劃歸清水河縣,隸屬綏遠省薩縣專員分署轄;1952年,改屬集寧專屬;1954年3月,改屬平地泉行政區;1958年4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1995年12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管轄。現轄3個鎮,3個鄉,108個村(居)委會,780個自然村。
總人口為1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5萬人,城鎮人口2.1萬人,流動人口0.21萬人。有漢族、蒙古族、回、滿、藏、苗、彝、壯、布依、白、水、土族12個民族,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喇嘛灣鎮、宏河鎮、城關鎮、五良太鄉等四個鄉鎮。全縣共有耕地面積70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6畝。但隨著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從事個體工商業的人口逐步增多,各行業門類的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縣境內地質地形復雜,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具有品種多、儲量大、品位高的特點,發展工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已初步探明的礦種有煤炭、鋁土、粘土、高嶺土、石灰巖、鐵、鋁、錳、白云巖、紫砂泥、石英、云母、石墨、白泥等33種。全縣有礦產地22處,礦點15處,礦化點3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2處。煤炭儲量約為1.3億噸,分布于小缸房、窯溝、城灣梁、溝西、黑礬溝、南峁一帶。屬月門溝煤系,是準格爾煤田的延伸部分,總厚度87.37米,主要含煤層平均厚度15.95米,煤種多為氣煤,發熱量5003——6357大卡/公斤。鋁土礦分布在城灣、寬灘一帶。面積達500平方公里,礦儲量達8400萬噸。高嶺土儲量約30億噸,原礦可達到特級品,被有關專家譽為高嶺土品位“全國之冠”。全縣大面積分布石灰巖,普露地表是燒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境內動物除有牛、馬、驢、騾、豬、羊、雞、兔、狗、貓等家畜家禽外,還有狼、狐貍、獾、野兔、黃鼬、石雞、半翅、烏鴉、喜鵲、麻雀等野生的飛禽走獸以及馳名全國久負盛名的黃河鯉魚。植物有各種農作物以及聞名區內外的白皮大蔥和紫皮大蒜,還盛產甘草、黃芪、黨參、麻黃、地椒、知母、冬花、遠志、黃芩、蒲公英等中草藥材。全縣共有野生植物63種、218屬、418種,以禾本科、菊料為最多。林木品種主要有油松、落葉松、樟子松、側柏、檜柏、槐、楸、樺、楊、柳、榆、桃、杏、梨、棗、蘋果、沙果、葡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