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大褲衩”、“大秋褲”之后,遼寧省撫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沈撫新城)的“生命之環”近日成為網友惡搞的又一新城市地標建筑。
據了解,“生命之環”外直徑170米,內直徑150米,內部結構為純鋼框架結構,由鋼骨拼接而成,鋼材總噸位約為3000多噸。據沈撫新城城建局介紹,“生命之環”及其地下配電等設施共投資1.12億元,連同其所處的金風灣公園總投資在2億元左右。
據悉,這樣一個地標建筑建成之后,其主要功能是用作“觀光”。“生命之環”在網上遭到惡搞,網友給它起了一個更加“平易近人”的別稱,叫做“大鐵圈”。
前一段時間,蘇州“東方之門”被網友惡搞稱作“大秋褲”, 杭州奧體博覽城被稱為“比基尼”。各地如雨后春筍般的新建筑究竟為何紛紛“淪陷”,成為各地網友爭先調侃的對象?
記者采訪發現,除了審美情趣的差別,這些建筑的高投資、短壽命和對普通人低實用價值,成為地標建筑頻遭惡搞的重要原因。
中國最大超高層鋼混結構建筑“東方之門”,總用鋼量超過12.5萬噸,相當于建造8艘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總投資達45億元;計劃中的濟南CBD超高層項目投資100億元;廣州某區一座地標大廈投資也達10億元……
與各地爭先大手筆修建各類地標建筑形成對比的是,不少昔日的地標建筑卻紛紛淪為短命建筑。有些建筑當初也是天價投資建成,但短短十幾二十年就被拆除。
2005年,耗資4000萬元修建的重慶永川市地標建筑渝西會展中心被爆破拆除,僅投入使用5年……
云南藝術學院教授隴一梅認為,不少行政管理者在興建地標建筑時,追求政績速度,浮躁冒進,不考慮自然和環境的協調;地標建筑盲目模仿西方,不聯系城市環境和文脈傳統;忽略了建筑以人為本的本質。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段進宇在談及此話題時告訴記者,各地興起的地標建設熱潮中,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政府行為,而另一類則屬于商業行為。政府興建的地標建筑多動用政府財政,這就需要嚴格按照程序來,并廣泛地聽取群眾意見。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李志國認為:“一個城市地標性建筑的決定權、投資金額、建筑造型都應該由當地民眾決定。有公眾的參與決定,地標性建筑花再多的錢,都是公眾理性權衡的結果。建設地標性建筑等同于形象工程,必須要以理性的眼光分析,其中,必須符合城市發展需求,并以未來發展規劃為定位,同時要基于城市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記者鄧崎凡)
(工人日報 鄧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