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瑪縣位于州境東南部,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總面積6452平方千米總人口2萬人(2004年)。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以上,還有漢、回、土等民族。班瑪縣轄1個鎮、8個鄉:賽來塘鎮、多貢麻鄉、瑪柯河鄉、吉卡鄉、達卡鄉、知欽鄉、江日堂鄉、亞爾堂鄉、燈塔鄉。縣人民政府駐賽來塘鎮,距州府駐地315千米。唐代以前屬羌地,唐屬“羈縻州”轄地,后屬吐蕃政權,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師府轄 ,明屬朵甘思宣慰使司地,明末清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轄,清屬下郭羅克百戶地。青海建省后曾隸果洛行政督察區、白玉設治局。1955年建班瑪縣,隸果洛藏族自治州。
地處青南高原東部、巴顏喀拉山東北麓,地勢東南低西北高。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縣境東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屬高原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年均溫2.4℃,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
省資源開發重點縣,州經濟開發實驗基地。位于州境東南部,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縣府駐莫巴鄉(賽來堂),距州府駐地315公里。人口1.9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以上, 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6376平方公里,轄 10鄉。地處青南高原東部、巴顏喀拉山東北麓,地勢東南低西北高。馬可河、多柯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縣境東部和西部,是著名的大渡河之源。屬高原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年均溫2.4℃,年均降水量638.4毫米。 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藏為砂金,另有天然森林1.3萬公頌。工業以采金、畜產品加工為重點。農牧兼營,以牧為主。畜牧業以牧養牦牛、藏系羊為主。農業以種植青稞為主。
氣候條件相對較好。與果洛州其他各縣相比,班瑪縣平均海拔4093米,低于州內其他各縣。由于海拔較低,加上境內有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巴顏喀拉山的支脈仁玉山橫貫東西形成群山環抱的盆地地形等原因,造成了縣內獨特的“小氣候”。全縣年平均氣溫2.4℃,氣候條件好于州內其他各縣。同時,境內年平均降水量638毫米,年蒸發量1281毫米,年降水量僅次于久治縣,為全省第二。夏秋季的班瑪,青山綠水,氣候濕潤,景色分外迷人。因此,班瑪縣也素有“果洛小江南”的美稱。
青(海)川(四川)公路橫穿境北,北達省會西寧,南至四川成都。縣設民族中學、藏文中學。各鄉設一至兩所鄉寄宿小學,民族教育初具規模。縣有醫院、藏醫院、衛生防疫站,各鄉有衛生所,地方病、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936年紅軍長征曾經過班瑪縣,在亞爾堂鄉子木達溝的巖石上留存有當年紅軍書寫的標語。牧民群眾把紅軍走過的子木達溝改名為“紅軍溝”,把紅軍走過的橋更名為“紅軍橋”,已成為紀念紅軍和游覽勝地。子達木紅軍長征標語和亞爾堂鄉扎洛村紅軍哨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轄區國土面積較小,人口較少。班瑪縣總面積6343平方公里,占全州總面積的9.56%,是全州六縣中國土面積最小的一個縣。現轄8鄉1(鎮)、32個行政村(牧委會)、112個合作社。2007年初,全縣總人口為6588戶24184人,其中,藏族人口22724人,占94%;農牧民人口20365人,占84.2%。
班瑪是“三果洛”的發祥地,是果洛藏族人民的老家。就果洛而言,班瑪縣藏傳佛教寺院最多,而且大多數寺院建筑歷史悠久、特色獨具,藏傳佛教文化在全州有一定的影響。全縣共有藏傳佛教寺院23座,分屬三種派系,即寧瑪派、噶舉派、覺囊派。
班瑪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至今,在亞爾堂鄉子木達溝口的石崖上,紅軍當年書寫的標語“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十二個大字保存完好、歷歷在目。因此,子木達溝也叫“紅軍溝”。目前“紅軍溝”已成為我縣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主要的紅色旅游景點之一。2005年班瑪縣修建了紅色旅游展覽館,使之成為我省第二個紅色旅游紀念館。我縣在紅軍溝景點的基礎上,新增紅軍泉、紅軍路、紅軍墓等景點,為旅游帶動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縣內自然資源豐富。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水能資源。縣內瑪可河、多柯河兩大“姊妹河”縱貫全境,屬長江上游大渡河支流,水能理論蘊藏量29.834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17.489萬千瓦。二是農林牧資源。班瑪是全州唯一農林牧資源齊全的縣。全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瑪可河林區”就在班瑪。縣內森林面積372萬畝,優勢樹種為云杉、園柏、白樺、落葉松等。同時,全州除瑪沁縣外,只有班瑪有小塊農業區。現有耕地面積約1.1萬畝,主要種植青稞、小麥等農作物。全縣草場面積817.8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650.49萬畝。牲畜以牦牛為主,2006年初,各類牲畜存欄290223頭(只匹)。三是野生動物資源。縣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雪雞、狐貍、狼、豹、熊、鹿等。國家珍稀魚類“川陜哲羅鮭”就產于我縣瑪可河流域,已建立“川陜哲羅鮭”保護救護中心。四是中藏藥資源。主要有大黃、黃芪、貝母、秦艽、羌活、冬蟲夏草等約400余種,其中大黃總儲量近3000噸,系全州之冠。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我們堅持從縣情實際出發,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先后實施了“畜牧穩縣”、“生態立縣”、“項目建縣”、“資源富縣”、“科教興縣”、“依法治縣”等六大戰略,振興縣域經濟,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加快發展。據統計,2000年以來,我縣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農牧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農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3.5%;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18992萬元;教育、衛生、計劃生育、文化、廣播、電視、通信、通訊等社會各項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目前,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5家,衛生技術人員176名;有各級各類學校15所,在校生達2514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3.5%;以賽來塘鎮為中心,輻射全縣的交通網絡已基本形成,實現通車里程750公里。
通過幾年的努力,班瑪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為全縣今后的改革、發展、穩定積累了經驗,夯實了基礎,提供了有利條件。今后工作中,縣委、縣政府進一步立足縣情,按照縣委提出的圍繞一個任務(脫貧致富,富民強縣),實施六項重點工作(生態立縣、畜牧穩縣、項目帶縣、資源富縣、依法治縣、科教興縣),抓好兩個重點突破(在城鎮化建設上要有新突破,在發展第三產業上要有新突破),達到一個目標(逐步實現小康社會和諧班瑪)的總體目標,搶抓機遇,狠抓項目打基礎,調整結構抓生態,認真抓好社會主義新牧區,“平安班瑪”、“和諧班瑪”建設,努力促進全縣經濟更快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