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麻萊縣位于青海省境西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北部。總面積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2萬人(2004年)。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縣人民政府駐約改鎮,距州府駐地310千米。郵編:815500。代碼:632726。區號:0976。拼音:Qumalai Xian。
地處青南高原江河源頭,橫跨通天河(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縣境西北部為寬谷大灘,地域遼闊,東南重山疊嶺,縣域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其中縣城海拔4226米。年均氣溫-3.3℃,年均降水量380-470毫米。
曲麻萊縣轄1個鎮、5個鄉:約改鎮、巴干鄉、秋智鄉、葉格鄉、麻多鄉、曲麻河鄉。
該縣旅游資源獨特,有“黃河源”紀念碑、格薩爾王登基臺、藏傳佛教寺院、昆侖民族文化旅游度假村等人文,還有昆侖山玉珠峰、玉溪峰、扎陵湖、嘎朵覺悟、廣袤草原和通天河風光,民族風情更是濃郁淳厚。每年八月八日為本縣昆侖民族文化藝術節,規模盛大,客商云集。
曲麻萊縣已基本形成以縣城(約改灘)為中心,以省道清曲公路為依托,連接國道109線與214線,輻射1鎮5鄉的公路交通網絡。青藏鐵路在本縣境內穿越185公里,并設有不凍泉和五道梁兩個站。交通便利,通訊方便,城市功能初具規模,商業、文化、廣播、電視、體育、衛生教育等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自然地理
曲麻萊縣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北部,三江源區,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素有“江河源頭第一縣”的美稱。滾滾不息的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發源于本縣麻多鄉約古宗列地區,長江北源主要源流勒瑪河、楚瑪爾河、色吾河、代曲河均發源于縣境內,是我國南北兩大水系的主要水源涵養地。
地理位置為東經92°56′~97°35′,北緯33°36′~35°40′。境內高山、盆地、灘地相間,主要山脈有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冬烏拉山。面積5.25萬平方千米,轄1鎮5鄉,縣府駐約改鎮。人口3.2萬人,藏族占97.6%,此外還有漢、回、土、滿、蒙古、撒拉等民族。
曲麻萊人民勤勞勇敢,豁達樂觀,民風淳樸。境內寶藏遍地,礦產和動植物資源豐富,繁衍生息著白唇鹿、野牦牛、野驢、熊、豹等45種野獸類和66種野生鳥類;盛產冬蟲夏草、紅景天、雪蓮、鹿茸、麝香、牛黃等121種名貴藥材和蘑菇、蕨麻等;礦產資源有巖金、砂金、銀、銅、鐵、鉛、鋅、水晶石、煤炭、巖鹽、鹽湖鹽等。
畜牧資源
曲麻萊縣是青海省的主要畜產品生產基地之一,畜牧業是全縣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截至2005年初全縣牲畜存欄數達57萬余頭(只),年產鮮奶4800噸、肉6203.04噸、羊毛450噸、牛毛絨17噸。在畜產品資源開發、加工和利用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
水利資源
曲麻萊縣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星羅,地表水流極為豐富,楚瑪爾河,色吾河,約古宗列曲等長江、黃河干流支系縱橫交錯,融會貫通。長江水系年平均流量215.73立方米/秒,年總流量達69.03億立方米。黃河水系境內流程29.5公里,年平均流量13.1平方米/秒,年總流量4.1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極為豐富。
光能資源
曲麻萊縣境內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數可達27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陽能光伏電源已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應用,普及率達到90%以上,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前景。
動植物資源
該縣已查明的各類中藥材121種,著名的有牛黃、熊膽、鹿茸、鹿角、冬蟲夏草、麝香、知母、雪蓮等。曲麻萊縣又是野生動物的樂園。主要有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雪豹、盤羊、巖羊、棕熊、猞猁和珍禽黑頸鶴、雪雞、金雕、大天鵝等。縣東部分布著豐富的原始天然圓柏疏林,對水土保持、防風、護牧、固沙、涵養水源和棲息野生動物方面有著極具為有益的價值,還潛在著巨大的經濟效益。
礦藏資源
曲麻萊是青藏高原上有產金地區,采金歷史悠久。其他礦藏也較豐富,如天然堿和巖鹽都有較豐富的含量。截至目前,該縣已勘探的礦產地(包括礦床、礦點及礦化點)261處。初步探明的礦種有:金、銀、鐵、銅、鉬、鋁、鋅、銻、鋰、鹽、鈹、鈮、鉭、鎘、煤、泥炭、硫鐵、食鹽、芒硝、石膏等20種。
旅游資源
該縣境內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厚淳樸的民俗風情。藏族史詩英雄格薩爾王的登基臺、黃河源頭、四大神山之一的嘎朵覺悟、昆侖冰川、黃河流域十三大神山中的六座和眾多教派的藏傳佛教寺院等旅游資源都潛在著巨大的經濟效益。風俗文化是該縣又一資源優勢,牧民世代游牧在5.2萬平方公里的廣袤草原上,習水而居、逐草而牧。形態各異的帳篷文化,多姿多彩的歌舞和宗教舞蹈;高雅華貴、精彩奪目的服飾文化等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游客。探險景點和路線也亟待開發,發展獨具特色的高原旅游業的條件已經具備,且潛力巨大。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歷屬吐蕃、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朵甘思宣慰使司、和碩特蒙古政權、青海辦事大臣、玉樹理事、玉樹縣轄。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置星川設治局,1950年改星川設治局為曲麻萊設治局,由省直轄,1952年建立曲麻萊區工委,1953年建曲麻萊縣,屬省直轄,同年劃歸玉樹藏族自治區(州)。
2000年,曲麻萊縣轄6鄉,縣府駐約改灘(在東風鄉境內)。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418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巴干鄉 3592 東風鄉 3268 秋智鄉 3537 葉格鄉 2696 麻多鄉 4135 曲麻河鄉 3451 約改灘未批鎮 3502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99號文批復:撤銷東風鄉,設立約改鎮(鎮政府駐地遷至縣政府駐地約改灘)。
2001年底,曲麻萊縣轄1個鎮、5個鄉,19個牧委會。
約 改 鎮 駐約 改 灘,轄崗當、格青、長江村3個牧委會。
曲麻河鄉 駐加土松涌,轄多秀、措池、勒池、昴拉4個牧委會。
葉 格 鄉 駐加青松多,轄紅旗、龍瑪、萊央3個牧委會。
麻 多 鄉 駐加亥貢瑪,轄郭洋、巴顏、扎日加3個牧委會。
巴 干 鄉 駐切 刺 寶,轄團結、麻秀、代曲3個牧委會。
秋 智 鄉 駐巴地隴仁,轄布甫、加巧、格瑪3個牧委會。
鄉鎮簡介
(以下摘自“青海省民政廳網站”,估計為2000年之前或更早的資料。本站對個別之處做了更新)
【東風鄉】 位于縣境東部,縣府駐地(鄉府駐地距縣府40千米)。人口0.8萬(包括縣屬城鎮居民)。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0%以上。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長江、崗當、格青 3個牧委會。1958年建東風公社,1984年改設為東風鄉。
【麻多鄉】 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220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以上。面積1.3萬平方千米。轄扎日加、巴彥、郭洋3個牧委會。1958年建巴彥公社,1962年更名為麻多公社,1984年改麻多鄉。
【秋智鄉】 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95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以上。面積0.7萬平方千米。轄格瑪、加巧、布甫3個牧委會。1958年建秋智公社,1984年改為秋智鄉。
【葉格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89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以上。面積0.7萬平方千米。轄紅旗、來央、龍瑪3個牧委會。1958年建葉格公社,1984年改設葉格鄉。
【曲麻河鄉】 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150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以上。面積1.7萬平方千米。轄昂拉、多秀、措池、勒池4個牧委會。1958年建曲麻河公社,1984年改設曲麻河鄉。
【巴干鄉】 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100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以上。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團結、代曲、麻秀3個牧委會。1958年建巴干公社,1962年由1984年改設巴干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