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古今中外的歷史反復證明,人才是強國之本、為政之要、興業之基,擁有怎樣的人才資源,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興衰,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
做好人才工作,發展壯大人才隊伍,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加快發展的根本之道、必由之路。自2004年全省人才工作會議以來,省委、省政府緊緊圍繞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這個主題,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第一次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積極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把建立科學完備的育才、引才、選才、用才機制作為當務之急,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人才工作亮點紛呈,形成了各類人才活力競相迸發、人才源泉充分涌現的良好局面。
實現用特色水土培育特色人才的新目標
青海擁有豐富的水電、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優勢資源和發展農畜產品、中藏藥材等高原特色產業的有利條件。然而,如果沒有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優勢資源只能是沉睡的寶藏,無法轉化為經濟優勢。面對人才“瓶頸”問題,青海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研究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依托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大力培養、聚集各類人才,為實施資源轉換戰略和壯大特色產業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一是根據優勢資源開發需要,合理調整高校布局和專業結構,整合人才培養資源,加快人才培養步伐。將原有的5所高校整合為3所本科院校,新組建了5所高職院校和2所****高校,形成了比較完整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增設了資源勘查、鹽湖化工等20多個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專業,建成34個省級重點學科、30門精品課程、10門高職示范課程;建成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29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和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養和聚集了一批重點學科、重點領域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二是積極探索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大力支持企業與技校、高校聯合辦學,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發展優勢產業急需的實用型人才。采取推進技工學校教學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實施“三年三千新技師”工程等方式,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通過不懈努力,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企業行為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三是著眼于實現崗位成才,大力實施人才培養項目和培訓工程,依托項目培養人才,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通過實施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農牧區一年一千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工程,培訓了近萬名高層次和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重點支持和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增強了各領域高層次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結合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中瑞合作項目青海子項目,在解決生態環保問題的同時,培養了一大批生態環保領域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結合挖掘和發展民族文化產業,著力培養加工制作熱貢藝術品和民族、地方特色工藝品的技能人才。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培養礦產資源開發領域專門人才,支持廣大職工立足崗位,自學成才。國家重點科研攻關計劃重大科技成果獎得主李浩放,是青海土生土長的高層次人才,也是崗位成才的優秀代表,他主持設計、自主研發的7部國產水采船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為青海鹽湖集團節約資金近3億元。
完善人才智力柔性流動的新政策
青海地處高原,平均海拔高,自然條件差,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為此,我們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著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柔性引才引智新模式,吸引了一大批特色產業急需的緊缺人才。一是先后制定出臺了《青海省引進人才智力實施辦法》、《青海省關于促進人才柔性流動的實施意見》、《青海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等文件,在為引進的人才提供住房、工作條件、生活補助、職稱評定、子女落戶入學、稅收減免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營造了人才智力柔性流動的良好政策環境。二是探索并形成了建立“戶口不遷、關系不轉、雙向選擇、自由流動”的人才智力引進模式,采用掛職、聘任、科技項目招標、講學、咨詢、遠程會診等多種方式引智引才,通過不改變原有戶籍、身份和人事關系,突破區域、行業、所有制的限制,大力開展人才智力柔性引進工作。7年來,先后吸引5500人(次)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來青服務,其中,直接調入或與用人單位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的高層次人才952人;以“候鳥”形式特聘121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為我省科技顧問,從荷蘭、美國、日本等國引進專家1697人(次)來青進行短期服務;以協調爭取240名中央國家機關、中管企業、發達省市黨政人才和“博士服務團”成員來青服務鍛煉;以聘任形式引進清華大學、湖南省廣播電視局等單位高層次人才擔任我省相關單位負責人,邀請楊振寧、李昌鈺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專家來青講學;以科技項目招標方式面向全國公開招標引進545名高層次人才參與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吸引近200名留學海外的高層次人才來青創業興業,部分已成為相關行業和領域的領軍人才,如青海大學副校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格日力,牽頭組建了高原醫學研究中心、高原醫學重點實驗室等專家團隊,設立高原醫學專業并成為我省高校唯一的醫學博士授予點。三是利用“大美青海”、“青洽會”、“國際藏毯展覽會”等大型活動、組織開展“百名海外留學人員青海創業行”、“青海省·清華大學人才發展與科學發展論壇”、“青海·廣東青年企業家差異與互補對話”等活動,面向國內外廣泛開展人才、項目和技術的交流與對接,大力宣傳我省的柔性人才工作政策,營造良好的柔性引才引智政策和社會環境。
探索優秀人才優先提拔使用的新路子
青海地處西部內陸,多民族聚居,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發展滯后。但是,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鍛煉人才,越能發現人才。近年來,我省在選人用人工作中不斷引入競爭機制,一批批優秀黨政人才脫穎而出。一是加強選人用人工作的宏觀指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競爭性選拔任用優秀人才的意見、辦法,印發了《青海省民主推薦黨政領導干部試行辦法》、《關于州(市、地)縣黨政領導班子正職人選提名表決和征求意見試行辦法》、《關于對擬提任省管領導干部人選實行票決制的實施辦法(試行)》等,先后對43名廳州級黨政人才進行了票決,有919名黨政人才通過公開選拔的方式走上了州縣鄉領導崗位。今年安排195 個空缺領導職位,首次實行省、州(市、地)、縣(市、區、行委)三級集中公開選拔領導人才。通過競爭上崗等方式,近千名年輕優秀人才走上了處科級領導崗位。二是注重從基層和生產一線選拔優秀人才。首次從鄉鎮(街道)優秀黨政正職中公開選拔20名同志擔任省直機關副處長職務;首次從優秀村(社區)干部中考錄9名同志擔任副鄉鎮長(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在全省43個縣(市區)全面推開從優秀村(社區)干部中考錄鄉鎮(街道)公務員;首次面向基層公開遴選90 名有基層工作經歷的優秀年輕干部到省直機關工作,樹立了面向基層、注重實踐的選人用人導向,進一步調動了基層特別是藏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各類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人才工作活力。三是為選拔任用各級領導人才提供活水源頭、儲備優秀人才。加大選派青年人才到邊遠艱苦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力度,通過公務員考錄、政法專項考錄、選調優秀大學生等途徑先后選派1282名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培養鍛煉。四是通過掛職鍛煉的形式培養優秀人才。近年來,選派1469名年輕干部到中央國家機關、經濟發達省區和省內開展雙向掛職鍛煉。2009年首次選派150名縣處級后備干部赴中部五省開展為期1年的掛職鍛煉。
開辟依托項目打開人才工作局面的新途徑
青海,既不沿邊也不靠海,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均受到較大限制,人才工作面臨許多困難和矛盾。人才工作的出路何在?各地各單位大膽實踐,勇于創新,探索出了依托實施人才項目,開辟打開青海人才工作局面的新途徑。一是走出去牽手京滬蘇浙,尋求人才開發區域合作。與北京、浙江等4省市分別簽署人才開發區域合作協議、開通5省市人才網絡連接,在人才智力合作、信息交流、專家互訪、人才培訓、人才招聘、項目對接、合作保障機制等多個方面開展了多渠道多方位的人才開發合作與交流,實現了人才開發區域合作,從而使青海人才工作融入全國人才開發區域合作潮流。二是針對農牧區基層和科研生產一線嚴重缺乏相關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實際,在開展專家需求調查的基礎上,自2009年起組織實施了“專家服務團”服務基層活動。申請中組部從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和發達省市先后選派26名專家赴海西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環保系統和高校開展科技服務、業務指導與咨詢;從省內有關科研院所先后選派69名專家,赴8個州市地和科研生產一線采取舉辦學術講座、實地技術指導、組織科技攻關和集中會診等形式,集中解決基層基礎設施建設、農牧科技、醫療衛生、教育科技、工業經濟、旅游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中的科技難題110個,舉辦產業發展咨詢座談會96場(次),舉辦專題講座126場(次),先后培訓基層人才4000人(次),提出意見建議近百條。各州市地也根據基層工作需要選派專家開展服務基層活動。“專家服務團”有效發揮了攻克技術難關、培養骨干人才、推廣技術信息、引進項目資金和牽線搭橋、合作交流的作用。三是策劃設立人才“小高地”項目。以項目為載體,引進、使用和培養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特色行業急需的各類高層次人才,達到既培養高層次人才、又出科研成果的目的。從2009年起,先后評選和資助20家單位建設青海省相關行業和領域人才“小高地”。四是積極發揮“博士服務團”成員在人才培養、技術服務、項目資金支持、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在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時,變“輸血”為“造血”,通過言傳身教和引進培訓資源,積極為各行各業培養人才,為青海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為培養當地人才探索出了一條新途徑。幾年來,先后接收10批95名博士來青服務鍛煉。
建立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的新機制
青海,面對人才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難,牢固樹立“人才興則青海興、人才強則青海強”的觀念,堅持把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作為重中之重,著力構建人才發揮作用的事業平臺,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一是搭建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的服務平臺。全省初步建立了以各類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咨詢中心、博士后流動站為載體的科學研究平臺。分別創建了高原病中心實驗室、青海高原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各一個,為研究高原醫學提供了科研平臺。整合各類資源,成立了西部礦業集團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青海地質調查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開發我省優勢資源提供技術支撐。二是優化用人環境,支持人才干事業。開展了 “爭當崗位優秀人才,爭創用人環境先進單位”活動,對300名各類優秀人才和33個用人環境先進單位進行了表彰獎勵。三是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人才干事業。研究制定了《青海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選拔辦法》和《青海省優秀專家選拔辦法》,規范和完善了各層次專家和優秀拔尖人才的選拔程序和制度;將非公有制單位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在青掛職服務滿2年以上的外省籍專業技術人才納入選拔范圍,選拔周期由原來的5年縮短為2年。設立科技工作重大貢獻獎。2004年以來,每年組織開展重大科技獎評選工作,先后對林大澤等5名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各獎勵50萬元。同時,對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優秀人才定期進行表彰獎勵。四是建立和完善了省級領導干部聯系專家制度、優秀專家療養制度、專家定期體檢制度和省級干部慰問專家制度。在各新聞媒體開辟專欄,大力宣傳人才工作政策,宣傳優秀人才典型事跡,使“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更加濃厚,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生產力。人才強省戰略實施以來,我們不僅看到了青海人才工作的創新之光和希望之路,也看到了人才之家正翻騰奔涌匯集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