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寶塔區地處黃土高原中部,東臨延長縣,西靠安塞縣,南與甘泉、宜川、富縣毗鄰,北與子長、延川縣接壤。全區轄1區11鎮13鄉,633個行政村,3個城市街道辦事處、62個居民委員會。 全區總人口34.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09萬人。總土地面積3556平方公里,折合533 .43萬畝,農民人均26畝。夏、商、周屬雍州。秦時設高奴縣,三國至南北朝,境內先后設臨真縣、廣武縣、沃野縣、真川縣和豐林縣。隋時設延安郡,同時在境內設膚施縣。唐代設延州和延安郡,宋升為延安府,明清仍稱延安府,民國改稱延安縣。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設延安市,建國后改稱延安縣,1972年撤縣設市,1996年12月撤市設區。全境南北狹長,屬丘陵溝壑地形。境內以延河、汾川為骨干,支流支溝縱橫交錯。屬暖溫帶氣候,氣溫多變,溫差較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9.4℃,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年無霜期170-186天。
農副土特產品眾多,主要有小米、蘋果、薯類、羊子、烤煙、大棚蔬菜和名貴雜豆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石灰石、紫砂陶土、白沙石等。2000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2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63億元,農業總產值1.6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6.7元。以石油為龍頭的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建材、陶瓷、塑料、食品等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地方工業經濟體系,擁有區、鄉、村工業企業458家,可生產石油、煤炭、建材、水泥、炸藥等400多種產品。
全區耕地面積52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蘋果、大棚蔬菜、烤煙、薯類、谷子、蕎麥、綠豆、黃豆等。果、菜、牧、薯四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寶塔區是國家生態農業試點縣(區)之一,也是國家首批退耕還林政策兌現縣區之一,截止目前,共退耕還林還草26.32萬畝。
2000年,全區財政收入1315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455萬元。共有各類商業網點4721個,從業人員10689人。200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5083元。個體工商戶13075戶,私營企業發展到345戶,非公有制經濟占轄區國內生產總值的22%。轄區內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服務網點遍布城鄉。
九五期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達1670.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農田13萬畝,基本農田累計達30.58萬畝,建成草場15萬畝。城鄉電網改造適用住房14.5萬平方米,建成了國貿大廈、北關供銷市場等一大批商業網點。延安廣電中心、文化藝術中心、旅游培訓中心、銀海大廈、麗融大廈等重點項目正在緊張建設。區鄉道路建設不斷加快,公路通車里程達1601.94公里,實現了村村通等級公路。西延、神延鐵路和210國道兩大動脈穿境而過,貫通南北,三條省道和地方干線交織成網。延塞、延黃高速公路正在緊張建設之中,民航班機可直飛北京、太原、西安等地。區內用戶達40852戶,無線移動用戶達29257戶,無線尋呼用戶達75793戶,電話普及率達12部/百人,已通電話行政村340個。
區內有電視臺1個,廣播電臺1個,電視覆蓋率達95%以上。有各類學校548所,在校學生10.54萬人,其中中等專業學校7所,高等學校2所。1999年,實現了兩基達標,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8.8%,普及率達82.2%。文化體育設施齊全,2000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進縣區。科學技術推廣、普及工作全面開展,科技貢獻率達31%。有各類科技協會1126個,科技人員5426人。有醫療衛生機構658個,每萬人擁有專業衛生人員26人,病床1513張。
全區保險業務已有財產險、人身險、農業險等45個險種,承保金額11.54億元,綜合賠付率0.6%。有社會福利院1家,收養104人,孤兒院1家,收養孤兒76人。城鄉全面推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黨政機關事企業單位普遍實行了公費醫療保險制度。
以優質蘋果、舍飼養羊、大棚蔬菜為主的農村特色主導主業開發,已形成一定規模。以石油為龍頭的特色工業不斷發展。陜北最大的商業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正在形成。
延安是舉世聞名的革命圣地,城區有唐代寶塔、宋代石刻、范公祠、摘星樓等歷史古跡和責園、楊家嶺、王家坪等革命舊址,保護點848處,其中古遺址400處,革命史跡119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