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漢中盆地東緣,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東接佛坪、石泉縣,南鄰西鄉縣,西毗城固縣,北界留壩、太白縣。東西寬約56公里,南北長約76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其中,西漢高速、108國道,陽安鐵路穿境而過;全縣總面積3206平方公里。歷史文化悠久,自然資源豐富,交通四通八達,開發前景廣闊,古為“漢上明珠”,今稱“朱鹮故鄉。”是黑米的原產地, 洋縣轄16個鎮、10個鄉:洋州鎮、戚氏鎮、貫溪鎮、龍亭鎮、謝村鎮、馬暢鎮、胥水鎮、溢水鎮、磨子橋鎮、黃家營鎮、黃安鎮、黃金峽鎮、槐樹關鎮、金水鎮、華陽鎮、茅坪鎮、白石鄉、長溪鄉、四郎鄉、關帝鄉、窯坪鄉、草廟鄉、石關鄉、秧田鄉、桑溪鄉、八里關鄉。
洋縣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已有先民在這里定居.古屬梁、雍之域.晉以前為城固縣轄地.西晉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內置興道縣、黃金縣。 其后,時局多變,郡縣頻設。唐乾元元 年(758年)起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為洋縣。中華民國2年(1913年),縣地屬漢中道,17年(1928年)撤道,行省、縣制,洋縣錄屬陜西省政府。1931年8月,成立了中共洋縣地下縣委,機關駐地在洋縣中學。1949年12月4日,中共洋縣地下黨組織緊密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五十七師由安康西進部隊,勝利解放洋縣,14日,宣告中共洋縣委員會、洋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直至1961年9月,縣域前后共有七次變動,之后迄今,縣域再無變更。自解放以來,一直是漢中市(地區)的屬縣。
洋縣東部為秦嶺山脈向東南延伸的余脈和巴山向東北斜落的山麓交匯處;中部漢江自西入縣境,匯南北22條支流橫貫其中,切割而下,形成90余里黃金峽;北部山地為東西走向,是我國巨型緯向構造帶的一部分,屬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以來的仰斜斷塊構造,在新生代強烈褶皺塊斷作用和第四紀古冰川作用及現代流水切割作用下,形成東、南、北三面環山,一面迎川。全境地勢北、東部山坡高陡,中、西部川道低平,南部淺山丘陵地帶低緩。根據地貌分為:中西平川區,占6.7%,一般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東、南、北山地區,占72.2%,一般海拔在950米以上;南、北丘陵區,占21.1%,一般海拔在550~840米之間。境內最高點華陽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最低點黃金峽的白沙渡,海拔389.7米。
洋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漢江、湑水河、溢水河、灙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沙河、東沙河和椒溪河10條河流。其中,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境內流長84公里,天然落差84.5米,流域面積32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