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禮樂制度、道德行為規范,是中華文明、現代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頭。岐山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晚清四大國寶中,大盂鼎、毛公鼎均出自岐山。2004年5月,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周公廟景區發現周代高等級墓葬22座、貴族墓葬192座、甲骨700多片,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考古發現”。岐山有光彩奪目的民間藝術,皮影、剪紙、版畫、編織、刺繡源遠流長,鑼鼓、社火、曲藝經久不衰。位于三國古戰場五丈原上的諸葛武候祠,是全國四大武候祠之一,其僅存的岳飛手書諸葛亮《出師表》被世人譽為書法、文章“雙絕”。陜西名吃岐山臊子面被譽為“神來之食”,去年8月,岐山又被專業機構首家命名為“陜菜之鄉”。
岐山因境內東北部的箭括嶺雙峰對峙,山有兩歧而得名。地處八百里秦川西部,屬寶雞市所轄,總面積 856.45 平方公里,總耕地 56.23 萬畝。全縣轄 11 鎮 3 鄉,總人口 46.3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8.1 萬人,非農人口 8.2 萬人,社會總勞力 21.4 萬個。
改革開放以來,岐山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2006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51.3 億元,財稅總收入 2.87 億元,農民人均收入 2847 元,全縣已創建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食品工業先進縣。近年來又舉全縣之力實施突破蔡家坡戰略,大力開展平安岐山、綠色岐山和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活動,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資發展環境和生態人民環境不斷優化,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日益增強,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