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縣概況
來源:網群國際 瀏覽:次
長武縣位于咸陽市西北角的秦隴交界處,距離咸陽市165公里,介于東經107度38分至58分,北緯34度59分至35度18分之間,東鄰彬縣,南、西、北三面分別與甘肅省的靈臺、涇川、寧縣、正寧縣接壤。縣境南北長30.05公里、東西寬27.23公里,總面積567.1平方公里,海撥847至1274米。耕地面積29.9萬畝,且以山坡為主,人均耕地不足2畝。境內的涇河、黑河、南河3條河流和883條干支毛溝,將全縣切割成北塬、巨家塬、棗元塬三大塊,形成了塬高、溝深、坡陡的地貌特征。
長武是黃土高原水土流人區,屬內陸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9.1℃,年積溫2994℃,無霜期171天,年均降水量584毫米,縣分布不均,春季少雨,夏季多伏旱、冰雹、風災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
——長武縣資源豐富,蘊藏量大。境內已探明煤儲存量72億噸,具有遠大的開采價值;水力資源蘊藏量3855.1千瓦,地下水意量每年1329萬立方米。境內生物資源豐富,種類多樣,農作物有3大類、55種、185個品種;林木有20科、56種;家畜有6個品種。
長武縣現轄5鎮(昭仁、相公、巨家、丁家、洪家)9鄉(彭公、芋元、地掌、馬寨、棗元、路家、亭口、冉店、羅峪),235個行政村,縣城設在昭仁鎮區域內,截止2000年,全縣總人中1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57萬人,占91%。
——長武縣歷史攸久,文化燦爛。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置鶉觚縣,隸屬北地郡鄰轄;東漢興平二年(195年),鶉觚縣改屬新平郡;至黃初七年(226年),又改屬扶風郡;西晉時,鶉觚縣隸屬雍州安定郡,永嘉之亂(311年),鶉觚縣歸羌人占據,多民族雜居,局勢動蕩,縣置有名無實;南北朝元欽元年(552年),鶉觚縣改稱設置宜祿縣,屬涇州趙平郡;歷經隋、唐、五代十國,宋咸平四年(1001年),宜祿縣改稱長武縣,隸屬涇州保定郡,歸彰化軍節度;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廢長武縣,轄地并入慶原路涇州縣,今長武境內無縣置;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三月,復設長武縣,隸屬陜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從此,長武縣境域規模趨于定型,相因沿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長武改為沖繁難要缺,屬州直隸州領轄;民國時期,長武縣先后屬陜西省督軍府、關中道、陜西省長支署;民國十十九年(1940年)新縣制實施后,長武為四等縣屬第七行政區;1949年7月25月,長武獲得解放,屬陜甘寧這區分縣行政督察區;1950年5月,長武先后隸屬咸陽專區、咸陽行政公署、咸陽地區下午公署;1983年9月,咸陽署改為地級市,長武屬咸陽市人民政府轄縣。全縣有文物遺址128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7處,唐昭仁寺以其虞書唐碑、大雄寶殿等文物吸引了境內外游客。
2000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完成12.88%;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1.747億元,同比增長9.2%;地方財政收完成2720萬元,同比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8元,比上年增加113元;計劃內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50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以內。
——農業生產以糧食、烤煙、蘋果種植為主。2000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4萬畝,總產5.02萬噸,人均587斤;烤煙栽植2.05萬畝,收購煙葉3.52萬擔,煙農實現收入1085萬元;蘋果生產以實施“優果工程”為重點,果品質量和生產閃閃大幅度提高,蘋果總產達6.6萬噸,實現產值7800萬元,稅收930萬元,雜果基地建設步伐加快,新栽大棗、柿子等雜果經濟林1.2萬畝,利用野生梭棗嫁接大棗185萬株。畜牧養殖業初具規模,大家畜存欄3萬頭,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400噸、1700噸、3000噸。日光溫室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全縣大中棚發展到492棚,效益較好。全縣基本形成了糧、菜、果、肉、蛋、奶產業商品基地,農、林、牧各業協調發展。縣上在農林水方面多次受到國家、省、市級表彰獎勵,曾被林業部評為全國綠先化先進縣,并被國家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試驗縣。
——扶貧攻堅奔康成績顯著。2000共爭取各類扶持資金1636.77萬元,解決2755戶、2.14萬貧困人民的溫飽問題;新建移搬遷解決安置點39個,建成移民新村19個,新居799戶,全去已建成小康鄉鎮3個、小康村95個。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2000年全縣個體工商戶新增356戶,累計發展到3454戶;私營企業新增10戶,發展58戶。縣城共有集貿市場7個,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400萬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到8038萬元。
——交通、郵電、通訊設施不斷改善。我縣古為“絲綢之路”之要沖,今為三秦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素有“三秦屏障”、“秦隴門戶”之稱。312國道穿境而過,全縣有公路干線3條,長相路、長棗路、亭巨路連通了全縣14個鄉鎮,并已實現了鄉鄉通油路、鄉村道路砂石化目標,交通十分便利。以縣城為中心的郵電通訊網絡已經形成,并已進入全國自動化通訊網絡。移動電信、無線尋呼、無線接入電話系統先后開通,萬人占有電話達到409門。全縣新建低壓線路15.125公里,低壓線路改造完成37個村、104.79公里。
——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改造開發邁出新步伐。縣城規劃修編已經完成,南大街、西大街及“七五”路建成通車,東西大街排水、照明和城區人行道花磚鋪設已完成一期工程任務,車站街改造竣工交付使用。棗元鄉、相公鎮街道硬化、排水工程已全部完成。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縣有各類學校210所,在校學生34761人,近10多年來向全國各類大中專院校長輸送各類人才1611人,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縣。科技工作得到加強,現有農業科技機構1處,各類科技人員2200余人,其中自然科學技術人員占99%。農業科技水平較高,小麥繁育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名列省市前茅,醫療、計生網絡健全,有各類衛生機構18個,計生服務站、所14個。社會治安形勢良好,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發案率呈農年下降趨勢,全縣社會大局穩定。
項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溫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費發布服務,但對信息的合法性、實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名錄資源由會員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傳,個人信息均經處理后發布,如有遺漏戓涉嫌侵權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請將“該頁網址和需修改及刪除的內容”發至本站郵箱戓留言給我們處理。凡注冊會員并發布信息或名錄資源的,均可定期獲得全球項目參考及合作機會。本站名錄資源概不對任何第三方開放,更不提供如交換、出售及查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