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招商網訊:“十一五”以來,渭南市著力推進工業轉型,循環經濟產業鏈,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新興產業。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工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達45.5%,較2006年提高5.2個百分點。
園區經濟快速發展,渭南高新區晉升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經開區、鹵陽湖開發區升格為省級開發區,園區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達64%。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累計引進項目1368個,到位資金865億元。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工作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果菜畜特色農業不斷壯大,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旅游業取得新突破,華山成為國家5A景區,渭南被評為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29億元,年均增長14.5%;衛生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渭南高級中學、實驗初中和小學建成投用,市中心醫院、為民服務中心、體育中心、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加緊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形成,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縣城和重點鎮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43%。鄭西高鐵、渭蒲高速建成通車,大西高鐵正在建設,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改建農村油(水泥)路1.2萬公里,外聯內暢、覆蓋城鄉的路網更加發達。農村“清潔工程”全面啟動。安全飲水工程使186萬人受益。渭河綜合整治、“二華夾槽”蓄滯洪區工程全面推進,秦嶺北麓和中心城市等重點區域綠化工作成效明顯。
渭南,地處陜西省東部,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素有陜西東大門之稱。一個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的邁進作為傳統農業大市的渭南,由于歷史原因,過去一直處于欠發達地區行列,經濟總量小,結構不合理,工業基礎薄弱,城鎮化率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等一直制約著渭南的發展。 近年來,渭南的決策者們以科學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抓手,以“一核四極兩帶”空間開發為格局,打造國家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聯動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產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成為歷史上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之一。2011年,渭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亮點紛呈:一是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標志著全市發展邁上了新臺階;二是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50%,標志著渭南正從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進行歷史性的轉變;三是國家衛生城市的創建達標,標志著中心城市“大堡子”的形象得到徹底的改變;四是渭南海關的設立,標志著外向型經濟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五是民生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持續保持在80%以上,標志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越來越多的普惠于民。
社會事業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十大民生工程”深入推進,各級財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計達450億元。科技、教育、文廣、衛生、體育、計生、民政、人防、檔案等事業全面發展。“一元劇場”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公共教育資源布局優化,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上學難、看病貴等問題有效緩解。新農保、新農合擴面提標,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大,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市63萬人實現脫貧,秦嶺北麓貧困群眾搬遷安置工程全面啟動、加快建設。城鄉居民收入2011年達到18768元和5571元,分別是2006年的2.5倍和2.7倍。
改革創新持續深化,發展活力競相迸發。工業企業改革基本完成,商貿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市縣鄉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外資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入駐運營,金融創新初見成效。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占經濟總量比重提高到44.79%。集體林權、醫藥衛生、文化體制等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渭南被評為中國金融生態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市、浙商與粵商投資最佳城市和蘇商投資首選城市。
“一核五極兩軸兩帶”勾勒陜西東大門美麗藍圖渭南是陜西東部門戶城市,是關天經濟區和黃河金三角合作區的重要支點,處于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戰略要地。
如何才能把陜西東大門建設成為一個繁榮、文明、和諧、活力的地方,在剛剛結束的渭南“兩會”上,渭南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將以“一核五極兩軸兩帶”空間開發為格局,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五極即韓城、蒲城、華陰、富平、大荔5個副中心城市;兩軸即隴海沿線現代產業發展軸和西禹高速沿線特色經濟發展軸;兩帶即中心城市——蒲城——白水城鎮發展帶和羅敷——大荔——澄城城鎮發展帶。打造國家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聯動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產業,提升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強化開放開發、科技和機制體制創新,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活力的陜西東大門。
在戰略定位方面,將打造關天經濟區和秦晉豫區域中心。推進西(安)渭(南)一體化建設百萬人口大市。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構建秦東城市群,建成秦晉豫區域性中心城市、關天經濟區次核心城市和新型城鎮化示范城市,與寶雞、西安共同形成“一核兩極”的關天城鎮帶發展格局。
東西部開放型經濟合作示范區。以發展低碳、循環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瞄準國際國內大企業大集團,加強戰略合作,擴大招商引資,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園區,著力壯大先進制造業、現代能源化工、新材料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構建新興工業城市,形成陜西新的增長極。
西部現代農業先行區。堅持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品牌培育、科技服務一體化發展模式,做強優質糧食、有機果品、設施蔬菜和畜牧四大產業,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西部一流的綠色農產品和加工基地。
國際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弘揚“華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品牌,推進文化旅游生態大融合,營造大水大綠、大景區,建成自然山水與歷史人文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名市和華夏文化展示區。
中西部門戶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加快渭南中心城市陸路口岸、鹵陽湖通用航空中心和特色物流園區建設,形成輻射華北、西北、中原的物流集散地。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渭南市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渭南市委書記莊長興提出了將要建設繁榮興盛的“富裕東大門”、人文綠色的“文明東大門”、人民幸福的“和諧東大門”以及創新開放的“活力東大門”。
強調強化工業主導、推動園區經濟新突破,確保項目建設大提速,統籌城鄉發展并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壯大第三產業。以建設全國重要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打響“華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品牌。發揮區位交通優勢,集中力量做好做強潼關物流園、鹵陽湖快遞物流園區、富平陜汽物流園、韓城龍門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區域性物流中心。
打造關中水鄉,推進黃河、渭河、洛河灘區生態建設。全面完成渭河綜合整治和南山支流治理,加快實施“太華湖”、“少華湖”工程,把渭河建成安瀾河、生態河、惠民河;建設綠色渭南。按照城鄉全綠化、城市森林化、環境生態化的要求,大栽楊柳槐,廣種經濟林,大幅提高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率,營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態景觀。 積極發展低碳技術、節能環保和綠色生態產業,追蹤引進國際低碳技術,建設國際低碳技術應用與投資示范區。
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一元劇場”為示范,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演藝文化品牌,提高渭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文化對外交流,創建國家文化示范市,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加快陜西東大門建設實現渭南新崛起2012年,是渭南加快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活力陜西東大門的起步之年,渭南將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培育和壯大市場經濟主體上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增加群眾收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4%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7%和20%。今年將加快項目建設,集中推進230個市級重點項目,總投資2700億元,啟動落實656個、投資上萬億元的陜西東大門建設項目。并狠抓招商引資,優化投資環境,力爭全年招商引資到位突破400億元。
著力優化經濟結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性戰略調整,著力優化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形成具有渭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力爭年底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戶,工業總產值達到1630億元,增長26%以上。農業增產值達到180億元,增長6.5%以上。支持渭南國家級高新區建設國內一流科技園區,確保經開區和鹵陽湖開發區經濟增長30%以上,成為全市企業孵化基地和發展龍頭,加快發展華縣、澄城、蒲城、富平、合陽、白水、潼關等工業園、產業園,推動園區經濟競相發展。力爭園區產值占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中心城市將安排實施項目123個,總投資152億元。重點加快老城區、勝利大街東南區等區域改造。積極推動華縣撤縣設區,支持臨渭區加快舊城改造,創新城市管理和服務,打造關天經濟強區;韓城進入西部百強上游,建設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富平成為城鄉統籌示范區;華陰打造國際山水文化旅游名城;潼關轉型發展,成為綠色富裕的陜西東大門。
實施大景點支撐戰略,創新景區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推動華山旅游集團上市,推進華山申遺、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工作。力爭全年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50億元。
積極推進生態村鎮創建工作,繼續實施“三北”“天然林保護”、綠色長廊建設等林業重點項目,啟動秦東大地園林化工程,完成造林35萬畝,努力打造山川秀美的綠色渭南。
民生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持續保持在80%以上,繼續推進有條件的農民進城落戶,力爭年內15萬農村居民進城落戶。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年內新增城鎮就業6.2萬人。完善農村勞動轉移機制和渠道,實現轉移就業100萬人。新建保障性住房4.3萬套,安排財政資金5.98億元予以保障。建立全市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實行公開透明、陽光操作,力爭到戶率達到90%以上。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是渭南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提升綜合實力、實現奮力趕超的攻堅期。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支持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全省加快推進陜西東大門建設,為渭南增強區域競爭力、實現趕超跨越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渭南市市長徐新榮稱,目前,渭南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能源資源豐富,要素成本優勢明顯,正處于快速增長期,持續加快發展的后勁十足,特別是全市上下已經形成自我加壓、趕超發展的濃厚氛圍,為加快陜西東大門建設,實現渭南新崛起提供了強勁動力。
華岳挺立,渭河流淌,鯉魚躍龍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素有“陜西東大門”之稱的渭南,“十二五”開局之際,再次提出“全力打造富裕文明和諧活力的陜西東大門”,發展勢頭看好,意義非同尋常。
“陜西東大門”,作為名稱的借喻,不僅體現在地理上,更體現在精神上。紫氣東來,東門不僅是形象之門,是希望之門,是幸福之門。渭南市接續“十一五”發展的良好勢頭,將“富裕文明和諧活力”作為目標,“農業大市”華麗轉身“工業強市”的重大轉型成效顯著,“一核五極兩軸兩帶”的發展目標催人奮進,持續、高速、穩步的增長的各項數據,都在告訴世人:渭南正在崛起,秦東大有希望。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嶄新的渭南,一個富裕文明和諧活力的陜西東大門必將呈現在秦東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