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日照市西部,隸屬于沿海開放城市-日照市。東臨日照市東港區、五蓮縣,西界沂水縣、沂南縣,北接諸城市,南毗莒南縣。南北最大長距75.6公里,東西最大寬距37.4公里,面總積1952.42平方公里,總人口110.16萬人,轄21個鄉鎮,1260個行政村。有漢、回、蒙、藏、壯、朝鮮等20多個民族。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脊虐l現也證實莒地在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大規模的部落方國。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為莒子國。歷史文獻有多種記載。據《春秋》隱公二年《正義》載,“譜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茲輿期于莒。初都計,后徙莒!鄙訇粸閭髡f中居住在山東一帶的古老部落首領,其后代一支在山東沿海一帶建立莒部落方國,周武王十三年封茲輿期為莒國國君。郭沫若則認為莒是伯益后裔。所著《中國史稿》中說:“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說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氏族。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國疆域相當遼闊,擁有介根、夷維、牟婁、諸、瑯琊、鄆、密、向、余丘、紀障 等31個城邑。大體相當于今東臨黃海,北到山東省膠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陰,南到蒼山、郯城、臨沭和江蘇省贛榆的范圍。在春秋初從計遷莒后,國勢強盛,不斷與齊、魯、晉會盟,對周圍小國征戰。公元前686年夏,齊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保護下奔莒避亂,次年魯伐齊,小白回齊,是為齊桓公。此即著名歷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來。
到春秋中后期,因屢遭征伐,莒國疆域日小。戰國時期,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另說齊先滅莒,后又為楚所。:髮冽R地。前350年,齊國修建長城,經莒境東莞北部山嶺至瑯琊入海。(今齊長城遺址仍高出地面近兩米。)前284年,燕將樂毅伐齊,攻克齊都臨淄,齊緡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城以拒樂毅。樂毅連克70余城,唯莒與即墨不下。后燕軍為田單火牛陣所破,襄王守莒而終于復國。
秦滅六國后始行郡縣制,莒國改稱莒縣,屬瑯琊郡,治在莒城。西漢時期,前201年(高祖六年)12月,置城陽郡。前179年(文帝二年)置城陽國,都莒。東漢末年稱莒縣,治在莒城,屬徐州部瑯琊國。三國為魏地,屬青州部城陽郡。晉先后屬城陽郡、東莞郡,郡治莒縣。南北朝時先后屬青州東莞郡、莒州義塘郡。隋屬瑯琊郡。唐、五代初屬河南道莒州,后屬河南道密州。宋屬密州。金元屬莒州,州治莒縣。明省縣入州,屬青州府。清稱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隸州,后為散州,先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后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
1913年改州為縣,先后屬岱南道、濟寧道、瑯琊道,1928年裁道后直屬省。1940~1945年,變動頻繁,先后分設莒南、莒北、莒中、莒沂邊、莒臨邊、莒諸邊、沂東等縣。1945年7月莒中縣改稱莒縣,駐莒城,隸屬山東省濱海專區。1950年屬沂水專區。1953年屬臨沂專區。1992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莒縣由臨沂地區劃歸日照市管轄。雖時代更替、版圖數變,然數千年來,莒名始終未易。莒國故城一直是州、縣治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內區劃變動十余次。全縣現轄21個鄉鎮,其中17個鎮、4個鄉。按中南東北西的地理分布順序依次是:城陽鎮、劉家官莊鎮、夏莊鎮、小店鎮、長嶺鎮、中樓鎮、寨里河鄉、龍山鎮、陵陽鎮、店子集鎮、嶠山鎮、桑園鄉、招賢鎮、東莞鎮、庫山鄉、碁山鎮、安莊鎮、果莊鄉、洛河鎮、閻莊鎮、浮來山鎮。全縣共1260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