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因煤而建、因煤而興,新中國成立后的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共從這里調出原煤4億噸,總值64億元。到2006年,棗莊煤炭可采量不足6億噸,按年開采3000萬噸計算,不到20年將礦竭城衰。
近年來,棗莊先后引進三個過百億元的煤化工項目,可形成1500億元的產業規模,為城市轉型奠定了基礎。但從就業角度看,一個投資100億元的煤化工項目,只能解決1000人的就業,而隨著一些礦井的關閉、相關企業的萎縮,10年內將有20萬人需要轉崗,加上現有下崗職工14萬人,棗莊的就業壓力非常之大。
城市轉型,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棗莊決策者把目光鎖定到千年古城臺兒莊。
對于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人們更多地看重那些有形的建筑遺存,因為它直觀、形象。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個載體,真正有著獨特魅力,在歷史長河中永存的,卻是那種給人深刻感染,能夠通過各種載體復制傳播的文化基因。基于這樣的認知,棗莊市組織專門力量,聘請國內頂尖學者進行了3年調查、論證,搜集到380多張臺兒莊老照片,大量書籍資料,采訪80歲以上的老人27位,他們還先后組織了三次沿京杭大運河實地考察,想找出臺兒莊古城與其他運河邊上的城市之不同,找出臺兒莊與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基因。
重建古城有先例。華沙在二戰中有80%到90%的地面建筑物被毀。二戰后,他們在原來基礎上按原有的形式重建了城市中心區。1980年,戰后重建的華沙歷史中心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的特例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臺兒莊有53處戰爭遺存,華沙能重建,臺兒莊為何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