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縣概況
來源:網群國際 瀏覽:次
平順縣地處太行山南端的上黨盆地邊緣地帶,突兀于晉、冀、豫三省的黎城、潞城、涉縣、壺關、林州五縣(市)環繞之中。境內溝壑迂回,峰巒迭嶂。數千年來,大山給平順人民以持,人的磨難和艱辛,寄平順人民以無數的期盼與向往。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平順人民世世代代以原始的、封閉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奮力抗爭,繁衍生息。這里土地瘠薄,土地資源貧乏。自從人類從原始社會走向農耕時代始,先民們就在自然剁蝕所遺存的西部一點平緩臺地和境內溝谷兩岸貼掛的一線黃土上耕耘。經歷代先民,特圳堪明、清以后避亂的災民遷入開墾,到抗日戰爭爆發時,全縣有土地22.6萬畝,除西部地仃不足lO%的平緩臺地外,余之貼掛在3萬多個大小山梁和溝洼之中。土地瘠薄和土地資源的匱乏嚴重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這里干旱少雨,水源奇缺。平順東南高而西北低,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植被稀薄的自然環境,致使每至雨季,暴雨驟降,溝溝發水,千流交匯,滾滾泥龍肆虐沖刮。山坡越沖越光,越 越高;山溝越沖越窄,越來越深。水發鬧洪災,水過鬧旱荒。境內濁漳河、十字河、虹霓河、”底河、和峪泉、源頭泉等地表水,流經縣境的邊緣地帶,且都在相對高差數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深溝谷底空自流淌,歷來不肯光顧千山萬嶺上的瘠薄農田。全縣大部分地區人畜吃水十分困難。由此,平順人民千百年來感嘆悲歌:“淌流的河啊涌動的水,刮泥卷土到南北(河南、III北);澇年處處遭洪災,早年百里尋飲水。”一盆洗臉水,全家洗完洗衣褲;一鍋涮碗水,上頓涮了下頓涮,下頓涮完飲牲畜。水貴如油,水缺如金。
這里童山禿嶺,植被稀疏。宋代以前,山上森林茂密,荊棘叢生。;明代以后,兵災戰禍不斷,加上災民徙入拓荒造田,山林漸被砍伐殆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這里成了“山是此禿禿的山,溝是亂石溝。”山峰陡峭,怪石嶙峋,一片不毛之地。
這里大山鎖隔,交通條件十分惡劣。民國初期,平順縣四境的交通狀況仍然十分惡劣。
玳南部通林州的魯班壑、小西天、風門口是:“鳥道崎仄,輪摧馬煩,怪石離裂,熊攀豹蹲,連崖喂立,如墉垣絕”;東部晉豫要塞是:“七里廊梯,五里險棧,石崖奪天,仄登千回,仰瞻失明,俯臨敝霾,觀者駭魂,行子心摧”;北部平順、林州、涉縣交界處是“四仞斷壁,漳水阻隔”;西部被十l:公、西嶺二峰阻隔,人畜行走險如羊腸。
這里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千百年來,從事農業生產所使用的工具主要依靠:“一把镢火。一張鐮,一條扁擔不離肩”;工業生產也只有數家鐵匠鋪和為數極少的木工及荊編匠。鴉片戰爭爆發后,機器工業進入中國,而平順一直到1956年仍沒有一部機器替代手工勞作。
這里處處荒郊僻野,商賈活動零落單調。自從人類社會進入商品交換時代至民國,境內的商務活動始終是以以物折價、以物換物為主。錢莊票號絕少。
這里教育文化落后。明清時期縣城只有1所學堂,鄉間有20余所私塾。縣民中識字者極少。富戶中有些識文斷字者,大多是承襲家教。
巍巍太行,與天為黨。
平順這塊土地.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平順人民,是偉大而英雄的人民。從東撣、中五井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可以看出,我們的先民始祖們很早之前就以頑強不息的精神奮斗拼搏.艱苦創業。嚴酷的生存環境,砥礪著平順人民的意志和精神,在與各種艱難困苦的斗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平順山勢險惡,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后趙石勒曾在此修筑石頭城(今石城村)屯兵儲糧;東晉十六國西燕的慕容永為抗御慕容垂的進擊在此修筑益陽城(今趙城),至今尚有城墻遺存。特別是明代中葉的陳卿起義,持續十幾年,波及晉、冀、豫三省。陳卿“憑險以拒汴師”,使“三晉震恐”“唯帝念哉”,直接撼動了明王朝的統治。清末民國初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天門會起義以平順為依托,起義的烽火燃及晉、冀、豫三省部分地區。抗日戰爭時期,平順是太南根據地的腹心地區,成為大后方。朱德、楊秀峰、楊獻珍、何長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居住和戰斗,留下了光輝的足跡。解放戰爭時期,平順縣為可靠的后方,上黨戰役后勤指揮部就設在這里。平順人民發揚老根據地的革命傳統,出兵、出力、出錢、出物.全力以赴參加了上黨、豫北、豫西、臨汾、太原等戰役。平順人民還曾兩度遴選優秀干部渡黃河、跨長江開辟新區.為解放全中國和新解放區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平順山高,凝太行之靈氣,展上黨之雄姿。平順雄踞太行之巔,大山造就了英雄的太行兒女,凝聚和恢弘了偉大的太行精神。
明嘉靖年間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卿,率山民抗差役,拒賦稅,打富豪,殺惡霸,破官倉,濟貧窮,取潞(潞州,今長治市)、澤(澤州,今晉城市),克遼(遼州,節左權縣)、沁(沁州,今沁縣),揮戈直指京都,在中國農民起義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清道光年問的張小三、咸豐年間的王抓鉤率領饑民抵賦課、拒銀糧斗爭,也曾使潞安府的封建統治者慌恐不安。
中華民國時期的民主革命家石璜,追隨孫中山討袁護法.推行民主共和,高舉愛國抗日的旗幟.積極支持共產黨抗日救國,受到朱德、彭德懷、楊秀峰等共產黨領導人的褒獎。
中國革命青年運動的杰出領袖岳增瑜、趙作霖,高舉五四愛國運動旗幟,領導北平知識文化界愛國青年,反對國民黨反動政府投降賣國、打內戰、消極抗日的政策,推動了全國的抗日高潮。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李順達于民國32年(1943)初,創辦了太行山第一個互助組,發展了生產.支援了抗戰,帶領人民群眾度過了災荒,有效地保證了所駐部隊的糧食供給。在李順達的影響和帶動下,平順縣的互助生產迅速發展。民國33年,李順達出席太行區首屆群英會.被評為“生產互助一等英雄”。民國35年,平順縣人民政府把李順達互助組作為“平順人民的方向”予以表彰;民國37年,中共太行區委和太行行署確定為“翻身農民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平順縣互助合作生產進一步發展,又相繼涌現出郭玉恩、武侯梨、申紀蘭等全國著名的農業勞動模范。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頒發了四枚1952年“愛國豐產金星獎章”,平順縣就有李順達、郭玉恩二人獲得了兩枚。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李順達、郭玉恩、申紀蘭、武侯梨四位勞模交相輝映,“走在了一個時代的前列”。他(她)們“是中國農民的杰出代表”,“中國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典范”。
供銷合作英雄張金成,從民國31年(1942)辦起一條扁擔合作社,民國33年被首屆太行群英會評為“合作英雄”始,堅持一條扁擔、兩只貨箱50多年不離肩。他的名字冠三晉,蓋太行,揚華夏。
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又有路愛平成為“全國綠化勞動模范”,獲得“全國綠化獎章”。還有建設山區的模范桑林虎、向福祥、牛來好等,省部級以上的勞動模范就有70多名。
平順山多,大山深藏無數寶藏。據初步勘探表明,大山蘊藏有鐵、硅、大理石、石膏等礦。鐵礦儲量2424萬噸;硅礦儲量2.6億噸;磷、鋁、鉀、銅、銀、水晶礦等儲量也相當可觀。
濁漳河橫貫縣境北部,漳水能潤土發電。清代翰林院庶吉士靳會昌在其《上黨天下之脊賦》一文中曾經提出“石原是骨,決漳源以灌溉,土豈不毛”的興修水利主張。在舊社會這只小過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這種愿望逐步變為現實。1957年7月。米蘭巖鄉梯后村在彎彎相套、千仞直聳的懸崖峭壁上修筑了虹霓河上第一條12.5公里的“萬福水渠”引水灌溉;1958年,虹霓村在虹霓段上修建了第一個30千瓦的小水電站;1959年,平順縣開始在濁漳河的侯壁斷臺修建侯壁水電站;1971年修筑“戰備渠”引濁漳河水灌溉;1984年從濁漳河的辛安泉提水到縣城,1992年后向平順縣中部、南部、西部地區延伸。千年干旱注甘露,瘠薄山地變水田。河水變害為利,成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的寶貴資源、潛藏的財富。
平順山奇,集無數奇異風光,存諸多古跡名勝。境內有構成太行大峽谷主要組成部分的玉峽、虹霓、濁漳大峽谷;有龍慮山、靖林山、青羊山、龍門山等風景區;有鴉銜石、劉秀心肝、馬刨泉、藏龍橋、風門口、魯班壑、小西天等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有狐仙洞、五龍洞、冰凌洞、桃花洞、蒼龍洞、黑龍洞、烏龍洞、漳水五龍洞、紫云洞等天然溶洞;還有金燈寺、大云寺、龍門寺、九天圣母廟、天臺庵、淳化寺等千年古剎和明惠大師石塔、三晉第一碑、玉峽關碑銘、虹梯關碑銘等古代文化遺存。發展旅游得天獨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辟了歷史新紀元,解放了生產力,平順的山河面貌有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衛生、交通、通訊等迅速發展。
1950年農業生產總值占整個農業經濟總產值的80.4%,1979年占49.8%,1990年占38.54%。農業生產總值1985年為2 396萬元,1990年為3 210萬元,1996年為1.0698億元(1990年不變價計算)。糧食總量,1985年為2 852萬公斤,1990年為4 508.8萬公斤,1995年為4 800萬公斤,1996年雖遭受了特大洪災,糧食產量仍達到4 645.2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1985年為192公斤,1990年為276.8公斤,1996年為277.9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985年為205元,1990年為327元,1995年686.4元,1996年達到860.4元。
1949年林業產值為29.81萬元。1952年為34.4萬元。1979年為228.32萬元。1987年林業產值增為467.4萬元,比1950年增長13.5倍。1996年,林業產值為2 891萬元。水果產量,1985年為433.5萬公斤,1990年為662.5萬公斤。木材產量,1985年為376立方米。1990年為462立方米,1996年為2 00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985年為17.5%,1994年為22.4%。1996年全縣有林地面積為95.72萬畝。。1985年9月,山西省林業廳和林學會在平順縣召開全省干旱陽坡造林論證會,對平順縣于石山區陽坡綠化作了較高評價。1994年8月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稱號。
水利事業長足發展。1996年,全縣已建成茉蘭巖鄉和濁漳河沿岸兩個自流灌區,水澆地發展到16 920畝。安樂一期提水工程于1984年6月完工,1994年提水至西溝,1996年安樂二期西嶺提水工程開工,泵站樞紐、8公里揚水管道鋪設和西嶺調節池開挖已基本完工。百里灘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已經建成并不斷向更大范圍延伸。
1949年,全縣有大牲畜16 296頭、豬l 690頭,羊62 801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注重發揮山多坡廣優勢,積極發展和引進優良畜(禽)種,加強疫病防治工作,畜牧業發展迅速。1975年大牲畜為16 370頭,豬54 975頭,羊127 693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注重合理規劃牧坡,改善畜群結構,引進優良品種,加強牧養管理,發展飼料加工生產,畜牧業有了新的發展。1986年后,本縣養豬大部分為改良內江豬和雜交改良豬。優種雞占到全縣雞群總數的50%,主要品種更新為“京白”、“288’、“579’、“晉雜一號”等。牛除土種外,還有西門達爾牛和漯河改良牛、荷蘭奶牛、晉南黃牛等。1988年平順縣承擔了省級重大科研項目“山西毛用山羊培育”課題的研究,引進世界著名毛用山羊品種安哥拉山羊4只,雜交改良本地山羊;1990年,引進遼寧絨山羊。1996年全縣大牲畜發展到23 152頭,豬37 575頭,羊132 462只,雞544 727只。
平順縣工業起步較晚。1958年,全縣有制作鐵、木小農具、炊事用具、小五金、服裝鞋帽等個體手工業571個,合作社社營工業企業5個,工業總產值37.53萬元。到1979年,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12個、集體所有制企業43個,工業總產值1 084..82萬元。工業基礎差,技術人才缺乏,在1 226個全民所有制企業職工中,僅有技術人員12名。簡單粗放型手工生產仍占多數。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產業、產品結構有了較大調整和發展。新建、技改和擴建了一批扶貧骨干工程項目。新建了裝機3×2500千瓦的赤壁水電站、苗莊35KVA變電站、潞城至溯頭110KVA輸變電站,55立方米高爐的縣煉鐵廠、30立方米高爐的龍鎮鐵廠、杏城第二采礦廠,石城、西溝、老申蛟、侯壁4個鐵合金廠,車當、東莊、湖頭、灣里4個電石廠等;技改擴建了水泵廠、鞋帽廠、印刷廠、水泥廠、甘泉酒廠等。1976。1990年,全縣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3 854萬元。企業總數達到647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0個、集體所有制企業27個、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600個。職工總人數為7 472人。新增食品加工、皮革制品、家具制造、建筑材料、黑色金屬采、選、冶煉等。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 556萬元,1990年總產值達到4’788萬元,比1949年增長132倍,平均每年遞增12.7%。199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為2.0568億元。1996年,扶持了一批有望企業,啟動了一批停產半停產企業,上馬了一批新建項目,并著手組建公司集團,率先完成了通達鞋業公司和東升袋業公司的組建。促進了資產的戰略重組,盤活了存量資產。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79億元。
平順縣境內有濁漳河、虹霓河、奔底河、十字河4條河流,水能理論儲量9.2萬千瓦,開發利用3.3萬千瓦。1996年平順已建成小水電站22處,總裝機41臺,裝機容量2.3萬千瓦,年均發電量4 500萬千瓦。1983年,平順縣被水電部確定為全國首批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1990年被國家水電部驗收合格,成為華北地區和山西省的第一個初級電氣化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平順縣無一條公路,僅有幾條通行畜力鐵木輪車的小道。1950年,全縣貨物運輸量只有1.9萬噸,且多是靠人背畜馱。1954年始有汽車公路。1979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515.9公里、永久性橋梁13座329米,全縣交通運輸工具173輛。1990年,全縣公路有87條、905公里,公路隧道19處、2 392米,架設大小橋梁43座、1474米。全縣20個鄉鎮全部通了公路,17個鄉鎮通了客運班車,262個行政村通了汽車。1996年,全縣在甘林、長李、古石、龍花等7條干線公路上鋪開拓寬改造工程133公里,上馬勞力3.8萬人,動用機械臺班10萬個,動用人力車14萬輛次,動用土石方180萬立方米,總投工140萬個,總投資400萬元。拓寬改造工程在繼續延伸。
古代,境內有青羊驛、羊井鋪兩個郵鋪。民國時期有4部電話。1950年,全縣有鄉郵路145公里、電話線路43桿公里、郵電機構6個。1979年,農村郵路單程長l 412公里(其中汽車郵路292公里),郵電機構增至15個。1995年,城關、西溝、龍鎮等地程控電話開通并入長途網,實現國內直撥,BP機、大哥大等通訊器械開始使用。1996年完成郵電業務量288萬元。
商賈買賣,歷代有之。由于地處偏僻,商戶寥寥,品種單調,且都是富戶經營。抗日戰爭時期,平順縣成立起合作社,始有集體和全民性質的商務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合作社作為母體逐步派生和分支為集體和全民所有制商業機構和實體。1950年,全縣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294.個,從業人員712人,商品零售總額113.29萬元。1987年,全縣社會商業、飲食、服務業機構增加到986個,人員增加到2 299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479萬元。1996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6 060.1萬元。外貿出口額1996年為210萬元,主要品種有家兔、蓖麻籽、核桃、杏仁、桃仁、羊毛、羊絨及各種畜、獸皮、蠶繭、中藥材等40余種。
民國29年(1940)1月13日,平順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在戰爭的廢墟上對平順的教育進行了重建,開了勞動人民子弟受教育的先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始的17年,平順縣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中等教育從無到有,建起了5所支柱型縣直屬中學;****教育、掃盲教育也有提高,特別是初等教育已形成符合平順縣實際的格局,基本適應了全縣人民實現文化翻身的需要。1983年,創建了平順縣農業職業中學,填補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空白,1988年通過省級驗收,邁進了“合格職業中學”行列。1984年平順縣的掃盲教育通過省級驗收,達到了“基本無盲縣”要求;是年,投資300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全縣88%的學校實現“一無兩有”,結束了中小學住祠堂、古廟、窯洞的歷史。1990——1992年,全縣實現了“三配套”。
平順人民有著良好的文化傳統。民國粥年(1944),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民教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民教館的人員深入山莊窩鋪,創作、演出、宣傳鼓動,支援前線;民國36年.曾受到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的嘉獎。1949年,民教館更名為文化館,擔負起群眾文化工作的領導、組織、引導的使命。1982年,文化館的劉廷祿創作的現代戲‘兩家人)赴省城演出,引起轟動,被山西電視臺和省文化廳拍攝成戲劇電視片向全省播放。
1984年,全縣20個鄉鎮全部建起了文化站。1985年1月21日,在山西省文化站建設現場會上獲得“普及文化站先進縣”的錦旗。文化館、站建設步入全省先進行列。
平順縣的公共圖書事業從1950年文化館制作的圖書包開始發展,隸屬于文化館。1979年,縣圖書館成立。1989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為“文明圖書館”。
平順有上黨落子、上黨梆子、平腔、干板秧歌等劇種。民國26年(1937)縣犧盟會首創專業劇團。之后,劇團曾兩度并分,以上黨落子為主體劇種。自1956年參加晉東南地區第二屆戲曲匯演到1996年,平順縣劇團共參加省級調(賽)演6次,演出劇目20個,集體獲獎4次,個人35人次;被省級以上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并播放劇目16個。
平順縣民間文藝,以吹奏、泥塑最為有名。民國28年(1939)揚威村的郭海蘭率班參加長治8縣首屆民樂吹奏大會名列魁首;1953年苗莊村郭仁貴率班赴太原出席“山西省民間音樂吹奏匯演”獲第二名;1956年川底村郭群娥參加全省民間藝術調演,塑造了民族英雄岳飛的塑像,一舉出名;1989年9月,西社八音會在長治市“臨漳杯”民間器樂大獎賽中榮獲團體一等獎,班主曹建國榮獲最佳演奏獎。1992年曹建國率班代表長治市參加山西電視臺舉辦的民問器樂比賽獲一等獎,曹建國等曾赴中央電視臺吹奏表演。廣播電視、體育、衛生事業也都從無到有不斷發展。1996年平順縣被山西省政府授予“文化先進縣”和“廣播電視先進縣”的稱號。
歲月遞嬗,歷盡滄桑。平順與過去比,已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但與外界進行橫向比還很落后。馬克思主義認為,有些歷史現象之所以處于同一社會經濟條件下,卻顯示出許多變異和差別,是由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文化的等因素所決定的。兩千多年來,在原始、封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中生產生活的山民,被卷入現代經濟、文化建設的潮水后,背負的傳統觀念、歷史文化的負荷過重,再加上經濟基礎薄弱、自然地理條件惡劣,決難跟上現代經濟、義化建設的步代。縣民的觀念陳舊、文化素質不高、資金、人才匱乏、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不相適應等是制約平順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歷史,靠平順人民的熱血和汗水寫就;未來,需平順人民的雄心與智慧開創。平順人民定會繼續弘揚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顧全大局、勇于犧牲的奉獻精神,奮斗不息、勇于拼搏的進取精神,把平順建設得更美好。
項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溫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費發布服務,但對信息的合法性、實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名錄資源由會員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傳,個人信息均經處理后發布,如有遺漏戓涉嫌侵權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請將“該頁網址和需修改及刪除的內容”發至本站郵箱戓留言給我們處理。凡注冊會員并發布信息或名錄資源的,均可定期獲得全球項目參考及合作機會。本站名錄資源概不對任何第三方開放,更不提供如交換、出售及查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