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縣位于山西南部,臨汾東北。東與安澤接壤,西和洪洞相鄰,北接沁源、霍州,南臨浮山、臨汾。總面積1193平方公里。古縣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東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一級支流澗河中上游。東與安澤毗鄰,西與洪洞接壤,南與堯都、浮山相參,北與霍州、沁源交界。境域南北長56.85公里,東西寬20.05公里,總面積1206.38平方公里,轄4鎮3鄉,總人口9萬余人。縣城距臨汾市所在地60公里,距省會太原290公里,距首都北京860公里。古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6000年前的仰紹文化時期,這里就有人類居住、繁衍;上古時期曾是大禹治水之地;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和現代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子岳就出生在這里。抗日戰爭時期,這里一直是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黨政軍機關駐扎地,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庚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進行過革命活動。
古縣旅游資源豐富。被譽為“天下第一牡丹”的三合牡丹、樹齡已逾千年的四大樹王、戰國名相藺相如墓、隋唐時期羅成陣亡之地淤泥河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聞名全國的旅游避暑勝地靈空山、太岳山森林公園就在我縣北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伴隨著中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古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縣已經初步形成了核桃、雙孢菇、煤焦、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縣域經濟蒸蒸日,人民生活幸福美滿。過去的窮鄉僻壤,今已甩掉貧困的帽子,大踏步奔向小康。
古縣地質由太古界霍縣群,中元古界長城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構成。
古縣地處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邊緣,太岳山隆起的東南部,屬太岳山經向構造帶與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境內山脈連綿,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屬太岳山系。由靈空山入境向南延伸為太岳山,向東南延伸為烏嶺山,“V”字形環抱全縣,呈“寶葫蘆”狀。境內嶺梁峁溝谷河溪連綿重迭,地形復雜。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346.8米,位于西北部霍山主峰老爺頂,最低海拔590米,位于西南部澗河灘。
全縣地形地貌大致分為三個類型區:北部石山地貌區。位于古縣北部,平均海拔1333米,面積445.36平方公里,是澗河北支與藺河的發源地。區內山峰林立,灰巖廣布,石厚土薄,溝深坡陡。海拔相對高差變化大,山巒起伏,草木豐茂,植被覆蓋較好。中東部土石山地貌區,平均海拔1000米,面積581.56平方公里,是黃土丘陵與石質間雜區域。區內河溝縱橫,土石交錯,地表土層土質松散,經長期沖刷后支離破碎,植被覆蓋較差。澗河、舊縣河、石壁河沖淤而成的河谷川地土壤肥沃,沿河土地開墾比例較大,且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適中,水源充足,發展種植業條件優越。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898米,面積179.47平方公里,區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土層較厚,植被覆蓋較差,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該區土地資源廣闊,垣田面積大,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是我縣小麥主產區。
古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氣溫回升快,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境內年平均氣溫11.8℃。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3.6℃,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4.9℃。境內測得最高氣溫為39℃(測于1966年6月21日),最低氣溫為-23.4℃(測于1971年1月31日)。古縣總熱量比較豐富,年平均日照達2278.8小時,日照率為51.7%,初霜日期10月20日左右,終霜期4月14日左右,年平均無霜期183天。降水東北多,西南少,年均降水量558.5毫米,降水季節間分布極不均衡,60%集中在7、8、9三個月內。
水資源總量1.43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649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0.783億立方米。境內有澗河、藺河、蔡子河、劉垣河四大水系,其中藺河為沁河支流,其余為汾河一級支流,黃河二級支流。四大水系年平均徑流量1.102億立方米,其中清水總量0.794億立方米,洪水總量0.398億立方米。古縣城北有一眼826.84米深的自流水井,靜水位高出地表7.2米,日涌水量一般為3460噸,最大涌水量6469噸。經國家地礦部鑒定,水質含鍶達0.99%,屬高鍶偏硅酸優質天然礦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