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商文化研究會簡介
“新晉商文化研究會”由山西籍企業家錢小虎先生同幾位山西籍文化界人士發起成立。主要是由山西籍企業家、學者、經濟學家、山西省政府要員或熱愛晉商文化的各界人士自愿參加組成的地方性、非營利性法人社會團體,是晉商與晉商、晉商與政府之間起橋梁紐帶作用的群眾性社會組織。
宣言
弘揚晉商文化,傳承晉商精神,彰顯晉商實力,展示晉商風采,共謀晉商大業,促進民族發展。
研究會秉承“忠”“信”“義”“勇”之理念,聚集當代海外晉商,以重振晉商雄風為己任,建設新晉商的宏大隊伍以實現當代晉商的復興。研究會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及相關方針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挖掘晉商文化內涵,交流晉商文化理念,提升新晉商國際競爭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宗旨
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和相關方針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挖掘晉商文化內涵,交流晉商文化理念,共商晉商大業,提升新晉商國際競爭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多倫山西會館
研究會基地
研究會基地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多倫山西會館,“多倫山西會館”是由多倫經商作賈的山西人合資建成的,意在供奉一方神靈,求其“祥兆”。另供同鄉人來往交流和為剛來的鄉友提供落腳處,是當時在多倫經商的山西商人結社、集會、議事和藝人娛樂的重要場所。會館碑文[1]記載,嘉慶、道光、民國初年歷次重修,僅有記載的捐款山西籍客商就達千余戶,足見當時在多倫經商引的山西人有多少,當時多倫的商業有多發達。“新晉商文化研究會”由山西籍企業家錢小虎先生同幾位山西籍文化界人士發起成立。主要是由山西籍企業家、學者、經濟學家、山西省政府要員或熱愛晉商文化的各界人士自愿參加組成的地方性、非營利性法人社會團體,是晉商與晉商、晉商與政府之間起橋梁紐帶作用的群眾性社會組織。
宣言
弘揚晉商文化,傳承晉商精神,彰顯晉商實力,展示晉商風采,共謀晉商大業,促進民族發展。
研究會秉承“忠”“信”“義”“勇”之理念,聚集當代海外晉商,以重振晉商雄風為己任,建設新晉商的宏大隊伍以實現當代晉商的復興。研究會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及相關方針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挖掘晉商文化內涵,交流晉商文化理念,提升新晉商國際競爭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宗旨
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和相關方針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挖掘晉商文化內涵,交流晉商文化理念,共商晉商大業,提升新晉商國際競爭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多倫山西會館
研究會基地
研究會基地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多倫山西會館,“多倫山西會館”是由多倫經商作賈的山西人合資建成的,意在供奉一方神靈,求其“祥兆”。另供同鄉人來往交流和為剛來的鄉友提供落腳處,是當時在多倫經商的山西商人結社、集會、議事和藝人娛樂的重要場所。會館碑文[1]記載,嘉慶、道光、民國初年歷次重修,僅有記載的捐款山西籍客商就達千余戶,足見當時在多倫經商引的山西人有多少,當時多倫的商業有多發達。
晉商的心智素養
人們把有文化素養的商人稱為儒商,明清山西商人中有不少受過嚴格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從而對經商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并形成了他們的新文化觀。
一、儒賈相通觀
對于儒和賈,明清社會上的一般看法是“儒為名高,賈為厚利”,認為儒、賈追求目標不一。但一些山西商人卻提出了儒賈相通觀,他們認為行賈也可習儒,儒可賈,賈可仕,仕可不失賈業。例如,明代蒲州商人王瑤,就是“行貨而教義,轉輸積而手不離簡冊”。明代蒲州商人楊光博,“生而秀慧,有立志,幼治《周易》,日夜考考,用心甚苦,以家累不獲卒業,然志在是也,雖挾資遠游,所至必以篇簡自隨,遇賢嘉言則手錄之,久久成帙,題之曰《日用錄》。”蒲州商人韓玻“尤好觀古今書籍,故雖牽車服賈,能以心計通貨賄而擅其盈,然必以義施,以廉受”。蒲州人沈邦良“幼知學,進取甚銳,后以家務服賈,……放南帆揚越,西歷關隴,乘時廢居用,能拓產殖家,而所至必攜《小學通鑒》,時誦習之,遇事輒有援證。工楷書,喜為近體詩,盈于囊篋,其嗜好然也”。清代蒲州人薛英賢“鬻煙紙于市,夜輒苦讀”。還有一位明代代州商人楊近泉,“獨喜與士人游,更相過從,上下議論,其所厚善,至為具筆札費,后多舉科第、仕顯宦者。于是江淮數千里間,皆籍籍重翁名。無敢以賈目翁矣。一日部使者視鹽莢,有所咨問,諸賈人咸蓄縮不能應,翁前畫便宜占對如響,諸賈人自謂不及翁才,因共推翁為鹽莢祭酒”。蒲州鹽商展玉泉,捐數百金,得投歸德商邱驛丞,對經營之淪鹽,命其子掌之。臨行時,高興地對其子說:“我仕矣,得間或視汝。”展玉泉雖然花錢買了個小小驛丞,但受到了同業者的羨慕,他們“榮其貴而能仕,仕而不失其世業”。河津賈人史記言,“尋至運城,為諸生所辱,歸始發憤讀書”,后竟然科舉中萬歷年戊戌進士,知河南濟源縣。此后,山西商人還在河東鹽池為其子弟設立了運學,在兩淮鹽區其子弟獨有商籍,而徽商無。
二、義利相通觀
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一種道德規范,也是禁約人們行為的準則。孟子說:“義,人之正路也。”荀子說:“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明清山西商人講究見利思義,不發不義之財。“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義利相濟相通。明代山西蒲州商人王文顯說:“夫商與土,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放雖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途,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各守其業,天之鑒也。”在義利相通觀的影響下,先義后利,以義制利,作為商人經營的哲學基礎,成為商人精神價值觀的核心。所以在山西商人會館中突出地崇祀關羽,其原因不僅是因為關羽是山西同鄉,更重要的是因為關羽以義氣為重。敬奉關羽,把關羽作為義利觀的精神偶象。著名皇商介休人范硫賓頗重義氣,康熙時官辦銅鉛,有王某者虧帑83萬銀兩,既死,范氏則代王某“按期加額賠補”。在義利相通觀的影響下,誠信戒欺,重視商譽,則成為山西商人的商業道德觀。義利思想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誠”與“不欺”,盡管“不務仁義之行,而徒以機利相高”的商人大有人在,但奉行誠信不欺的商人仍為主流。如清代著名的山西介休商人范永斗,就是由于“與遼左通貨財,久著信義”而受到清政府的垂青,后來當上皇商,并由此獲得厚利。誠信不欺,以誠信重義作為商人處世立業之道。“誠召天下客,義納八方財”,可謂山西商人精神價值觀的體現。
三、謀略競爭觀
義利思想是明清山西商人的精神價值觀,也是經營管理哲學。但商品市場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與人相對而爭利,天下之至難也”。深謀略,通權變,作為商場上的競爭之道,體現出明清山西商人文化觀的又一個特色。明人張四維說:“蒲俗,善賈者必相時度地居物而擅其盈,故其業有不終身(生)變老,有不終歲變者,其有一業不變而世守之者。”如前述山西蒲州商人王海峰,“始亦以居貨走四方,而中負隱隱與眾不類。青滄者故太公管仲之鹽莢之區,陶朱公據以累致干金者也。國家亦有榷務存焉,法弊利雍。諸賈過,不以正目視之。公獨曰:此可居也。遂相地制宜,審時觀變,究覽鹺政,……人所棄我則取之,人所去我則就之,而公之業益饒”。
四、修身正己現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培養人才之道是“修身、正己、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自我修養為前提。“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這就是說,修身正己,是使人具備擔當治國、安天下重任的基本素質要求。關于這些基本素質的標準,孟子主張“仁義禮智信”,兵家對為將者的要求是“智信仁勇嚴”,《三略》概括為“道、德、義、仁、禮”。諸家對修身正己的標準雖然提法不一,但其核心內容是相同的,目標是一致的,構成了中國人文思想的重要內容。明清山西商人在人文思想的影響下,很重視修身正己,并結合自身經商的特點,提出了經商與人才的關系,主張用儒意通商,擇人委任。因而晉商用人唯賢是舉。凡被選中者須精明強干,精通本行業務,了解本行全部商業活動,具有運籌帷幄、決策千里之外的膽識與謀略。故所選拔之人多為佼佼者,頗具重望。與此同時,山西商人還很重視勤勞節儉。他們認為勤儉才能致富,致富必須勤儉,勤儉是經商之本。明人沈思孝說:“晉俗勤儉,善殖利于外。”這就是晉商勤儉善商的很好概括。因此,勤儉經商也是晉商修身正己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科技應用觀
數學、地理、交通與商人的經商活動有著密切關系,明清山西商人很注意對數學、地理、交通等科技的實際應用。明代蒲州大商張四教,16歲服賈遠游,“所經紀廢居,咸出人意”。其兄張四維說他“尤精《九章算術》,凡方田粟布勾股商分等法厘中白首不得肯綮者,弟皆按籍妙解,不由師授。……弟治業滋久,諸于東方鹺科原委,分布、調度具有操縱,末年業用大裕,不啻十倍其初。”明代山西商人王文素,早年隨父到河北饒陽經商,自幼涉獵書史諸子百家,尤長算法,所著《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是一部優秀的應用數學之作,內容之豐富,科學性之強,勝過明代錢塘吳敬《九章算比類大全》、安徽休寧程大位《直指算法統宗》。
此外,晉商還在清代江蘇王氏所著《生意世事初階》基礎上,編著了《貿易須知》,總結了培養學徒和坐賈經商等經驗,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經商著作。由以上之例不難看出,明清山西商人在經商活動中十分重視科技的應用,并通過科技的應用推動其商業活動。
總之,明清晉商精神表現了山西人經商的思想品質、經營謀略、經營作風、文化觀念等,這是晉商取得商業成功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晉商的組織管理
一、經理負責制
“得人者興,失人者衰;認真察看則得人,不認真察看則不得人。”這是山西票號經理李宏齡的經驗之談。晉商于商號經理之聘用,用人唯賢,唯才是舉。在這方面,總結出了一套經驗,形成了經理負責制。具體做法是:經理聘用之前,先由財東對此人進行嚴格的考察,確認其人有所作為,能守能攻,多謀善變,德才兼備,可以擔當經理之重任,便以重禮招聘,委以全權,并始終格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道。一旦選中聘用,財東則將資本、人事全權委托經理負責,一切經營活動并不干預,日常盈虧平時也不過問,讓其大膽放手經營,靜候年終決算報告。經理頗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切由經理便宜處置。若遇年終結算時虧賠,只要不是人為失職或能力欠缺造成,財東不僅不責怪經理失職,反而多加慰勉,立即補足資金,令其重整旗鼓,以期來年扭虧轉盈。正由于財東充分信任經理,故而經理經營業務也十分賣力。且經理有無上之權力,不論是用人還是業務管理,均由經理通盤定奪。但同人有建議權,大伙友對小事可便宜行事。逢到賬期(三、五年不等),經理向財東報告商號盈虧。經理在任期內,如能盡力盡職,業務大有起色,財東則給予加股(人身股)、加薪獎勵。如不能稱職,則減股減薪,甚至辭退不用。據說,每屆年終各地經理齊集總號匯報工作時,由財東設宴款待,盈利多者坐上席,東家敬酒上菜,熱情招待;盈利少或發生虧損者居下席,自斟自飲,受到冷遇。如果二、三年者屈居下席,用不著財東說話,經理也只有自請辭職了。
二、學徒制
商號經理的選用一絲不茍,店員、學徒的錄用也是十分嚴格,慎之又慎。學徒必須年齡15--20歲之間,身高五尺,五官端正,儀態大方,家世清白,懂禮貌,善珠算,精楷書,不怕遠行,能吃苦。學徒入號,須有人擔保。入號前,由主考人當面測試其智力,試其文字。通過者,擇日進號。進號稱請進,表示人才請入,前途不可望。入號后,總號派年資較深者任教師進行培養。培訓內容包括二個方面:一是業務技術,包括珠算、習字、抄錄信稿、記賬、寫信等,學習蒙、滿、俄語,了解商品性能,熟記銀兩成色。一是職業道德訓練,主要有重信義、除虛偽、節情欲、敦品行、貴忠誠、鄙利己、奉博愛、薄嫉恨、幸辛苦、戒奢華,并派往繁華商埠,以觀其色。山西商人的習商諺語充分說明了其對學徒要求之嚴。諺稱:“十年寒窗考狀元,十年學商倍加難”;“忙時心不亂,閑時心不散”;“快在柜前,忙在柜臺”;“人有站相,貨有擺樣”。在山西商人中還流傳著這樣的學徒工作規矩:“黎明即起,侍奉掌柜;五壺四把(茶壺、酒壺、水煙壺、噴壺、夜壺和條帚、撣子、毛巾、抹布),終日伴隨;一絲不茍,謹小慎微;顧客上門,禮貌相待;不分童叟,不看衣服;察言觀色,唯恐得罪;精于業務,體會精髓;算盤口訣,必須熟練;有客實踐,無客默誦;學以致用,口無怨言;每歲終了,經得考驗;最所擔心,鋪蓋之卷;一旦學成,身股入柜;已有奔頭,雙親得慰。”由于學徒制執行很嚴格,從而培育了不少人才,成為晉商的骨干力量。
三、人身頂股制
晉商在人事勞資上首創的人身頂股制,是一項協調勞資關系,調動工作積極性的辦法。凡山西商號中的掌柜、伙計,雖無資本頂銀股,卻可以自己的勞動力頂股分,而與財東的銀股(即資本股)一起參與分紅。但頂身股者不承擔虧賠責任。總經理身股多少由財東確定,商號內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分號掌柜、伙計是否頂股,頂多少,由總經理確定。身股的多少按照每個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來確定。總經理一般可頂到一股(即10厘),協理、襄理(二掌柜、三掌柜)可頂七八厘不等,一般職員可頂一二厘、三四厘不等,也有一厘以下的。但不是人人都能頂身股,而是有一定資歷者方可頂身股。例如,大盛魁商號頂一二厘生意者,可管點雜事、接待客商等;頂三四厘生意者,可在柜上應酬買賣,但大事尚不能做主;頂五厘生意者,已有一定的做買賣經驗,貨色一看就懂,行情一看就明,生意能否成交,也敢一語定奪。頂七八厘者,已是商號的里外一把手,或來往于總號、分莊之間,盤點貨物、核算虧盈,或奔波于天南海北,拍板大宗交易;頂九厘生意者,日常營業不管,專決斷重大疑難。大盛魁比較特殊,沒有項整股的,最高九厘。山西商人通過上述做法,把店員個人利益與商號利益、財東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下層伙計和學徒為了登高位,多頂股份,努力為商號工作,使勞資關系得以協調。當然,頂身股也有弊端的,如論資排輩頂股,限制了及時發現人才。
四、訂立號規
晉商號規極嚴,無論經理、伙計、學徒,均須遵守。晉商有諺稱:“家有家法,鋪有鋪規。”其內容包括各分號與總號之間的關系、業務經營原則、對工作人員的要求等。例如休假制,一般規定號內職工從掌柜起,均為三年回家探親一次(分號路遠者,如東三省、蒙古、新疆等地為五年一次),稱為班期。住家半年,往返旅雜費由號中供給。如遇婚喪等事,視情況予以補貼。號內包括掌柜在內,一律不準攜帶家眷。下面是光緒十年(1884)大德通票號號現部分內容:
l、在各分號互相之間,規定雖以結帳盈虧定功過,但也要具體分析,如果本處獲利,別的分號未受其害者,可以為功;如果只顧本處獲利,不顧其他分號利益,甚至造成損害者,則另當別論。
2、在業務經營上。規定買空賣空,大干號禁,倘有犯者,立刻出號。強調生意之中,以通有無、權貴賤為經營方針。
3、對于工作人員,規定凡分號經理,務須盡心號事,不得懈怠偷安,恣意奢華;凡一般工作人員,強調和衷為貴,職務高者,對下要寬容愛護,慎勿偏袒;職務低者,也應體量自重,不得放肆。
4、嚴禁陋習。規定不論何人,吃食鴉片,均干號禁。前已染此弊者,責令悔改,今后再有犯其病者,依號規分別處理。各分號難免有賭錢之風,今后不管平時過節,鋪里鋪外,老少人等,一概不準,犯者出號。游猖戲局者,雖是偶蹈覆轍,亦須及早結出,刻不容緩,嚴行禁之。
五、賬簿制度
山西商人商號、票號賬簿是舊式簿記,但組織完備,登記詳密。其賬簿多至十幾種,主要有萬金賬(東伙開辦時合同、股利分配等)、流水賬(借貸、匯款、雜支、匯費、利息,與各莊來往匯款)、老賬(即流水分類記)、浮賬(即活期存款)、匯兌賬、存款賬、放款賬及各地往來總賬、本埠往來總賬等。
晉商的經營意識
商人是通過商品交換來獲取利潤,因此必須有強烈的經營意識。山西商人的經營意識表現在如下二個方面:
一、經營謀略
講求經營謀略,在經商活動中把握正確的經營術是商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明清晉商成就斐然,與其經營謀略應用得當有關。他們正確地吸收古人的經商經驗,在經營活動中善于審時度勢,靈活機動,薄利多銷,慎待相與,重視信息。
1、審時度勢:戰國時大商人白圭把經營術概括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晉商頗精此道,他們有商諺稱:“屯得應時貨,自有賺錢時”;“人叫人,觀望不前,貨叫人,點首即來。”明代蒲州商人王海峰,當蒲州人大多西到秦隴、東到淮浙、西南到四川經商時,他卻深思熟慮看中了到人們不愿意去的長蘆鹽區去經商。當時長蘆鹽由于官僚顯貴、勢豪奸紳上下勾結,使這一鹽區的運銷不能正常進行,商人紛紛離去。但王海峰在了解該鹽區運銷史、鹽政情況的基礎上,審時度勢,斷然決定在長蘆鹽區經商,并向政府提出了整頓鹽制、杜絕走私的建議。后來,長蘆鹽區經過整頓,鹽的運銷又繁榮起來,鹽商又蜂擁而至,長蘆鹽區的稅收也隨之比過去增加三倍多,王海峰也成為這一鹽區的著名富商,動輒萬金毫不在意。明代大學土張四維說:“海峰王公者,雄奇人也。……胸中有成籌矣,人所棄我則取之,人所去我則就之。”又有盂縣商人張芝,尤善審時度勢,“時邑帽賈素有毛氈冠于南者,值吳三桂反,道梗莫敢行,芝出廉價收其貨毅然往,至半途適藩削平,國家偃武修文,貨售如流水,……家計因之而裕。”洪洞人王謙光經營山東鹽,“累致萬金,時鹽運日弊,知已不可為,乃決計棄去。后山東鹽務果益疲,商大困,人自危,時謙光謝業已久,不受其害,人皆服謙光遠見。”陽城王重新“性沉厚,饒智略,少賈于外,不數載,資雄一方。”又有王海者“幼從父賈河南,……才能穎敏,智謀勇略雄一方”。這些例證都說明,善于審時度勢,是經商成功的必要條件。
2、靈活機動:市場行情瞬息萬變,消費者要求也不斷變化,故商業活動必須靈活機動,善于組織顧客最需要的貨源,才能達到購銷兩旺。如旅蒙商經歷200余年長久不衰,其中有一條經驗就是組織貨源有針對性,營銷方式靈活。蒙古牧民以肉食為主,喜飲磚茶,大盛魁便自設茶莊進行磚茶的加工,滿足牧民需要。蒙古牧民喜歡穿結實耐用的斜紋布;大盛魁便大量組織貨源,滿足供應,并將布料按照蒙古牧民的習慣,拉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由蒙古牧民任意選購。蒙靴、馬氈、木桶、木碗和奶茶用壺等是蒙古牧民和喇嘛生活中的必需品,大盛魁便按照牧民和喇嘛的習慣要求,專門加工訂做。因此蒙古牧民只要見是大盛魁記商品,就爭相購買。蒙古牧民過的是游牧生活,居住點不固定,居民皆分散而居。大盛魁便采用流動貿易形式,組成駱駝商隊,深入到蒙古牧民居住的帳篷中做買賣,對蒙古牧民非常方便。蒙古牧區貨幣經濟不發達,大盛魁便采取以物易物和賒銷方式,甚至到期也不收取現金,而以牧民的羊、馬、牛、駝和畜產品、皮張等折價償還。由于大盛魁商號貨源組織有針對性,營銷方式靈活機動,從而在蒙古草原的經商活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3、薄利多銷:如明代蒲州(永濟)商人王文顯,經商40余年,百貨心歷,足跡半天下,以商而富,其為商“善心計,識重輕,能時低昂,以故饒裕人交,信義秋霜,能析利于毫毛,故人樂取其資斧。”又如祁縣喬氏在包頭開的“復”字商號,做生意不隨波逐流,不圖非法之利,堅持薄利多銷,其所售米面,從不缺斤短兩,不摻假圖利;其所用斗稱,比市面上商號所用斗稱都要略讓些給顧客。于是,包頭市民都愿意購買“復”字商號的米面,生意越做越好,收到了薄利多銷、加快資金周轉的效果。山西商人在經營活動中,還總結了許多薄利多銷的經驗,并歸納為營銷商諺,如:“不怕不賣全,就怕貨不全”;“買賣爭毫厘”;“生意沒有回頭客,東伙都挨餓”;“能打會算,財源不斷”;“買賣不算,等于白干”等。
4、慎待相與:晉商重視穩妥經商,慎待“相與”。所謂“相與”,就是有相互業務的商號。所謂慎待,就是不隨便建立相與關系,但一旦建立起來,則要善始善終,同舟共濟。如山西祁縣喬氏開辦的“復”字商號,盡管資本雄厚,財大氣粗,但與其他商號交往時卻要經過詳細了解,確認該商號信義可靠時,才與之建立業務交往關系。否則,均予以婉言謝絕。其目的是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煩漩渦之中。但是當看準對象,摸清市場的狀況,認為可以“相與”時,又舍得下本錢,放大注。對于已經建立起“相與”關系的商號,均給予多方支持、業務方便,即使對方中途發生變故,也不輕易催逼欠債,不訴諸官司,而是竭力維持和從中汲取教訓。“復”字號認為,即使本號吃了虧,別的商號泊了光,也不能因此把錢花在衙門里。廣義絨毛店曾欠“復”字號五萬銀元,僅以價值數千元房產抵債了事。至于“復”字號下屬商號,一旦停業時,則要把欠外的全部歸還,外欠的能收多少算多少。“復”字號的上述做法,使它在同業中威望很高,影響甚大,故許多商號均以能與“復”字號建立“相與”的業務交往關系為榮。又如榆次常氏天亨玉商號,該號掌柜王盛林在財東將要破產時,曾向其“相與”的大盛魁商號借銀三、四萬兩,并且讓財東把天亨玉的資本全部抽走,天亨玉在無資金的狀況下全靠借貸維持,僅將字號改名為天亨永,照常營業,末發生倒賬,全憑著王盛林掌柜的人格信用。1929年大盛魁商號發生危機時,王盛林認為該號受過大盛魁“相與”的幫助,不能過河拆橋,不顧一些人的反對,仍然沒法從經濟上、業務上支持大盛魁,幫它渡過難關。
5、重視信息:孔子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就是說,端木賜未接受官府的任命,而是以私人身份去經商,預測行情很準確。山西商人非常重視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市場信息、各地物資余缺及其他影響經營的因素。他們有商諺稱:“買賣賠與賺,行情占一半。”民國《太谷縣志》序稱太谷商人“至持籌幄算,善億屢中,講信耐勞,尤為谷人特色,自有明迄于清之中葉,商賈之跡幾遍行省”。能夠“持籌幄算,善億屢中”,與他們掌握正確的信息有關。
山西商人掌握市場信息的渠道有多種,當各地商號了解到市場信息后,便通過書函等形式,及時匯報總號,所以總號與分號之間一般是五日一函,三日一信,掌握地方的政治軍事、工農業生產、市場以及政界人事變動等信息。
二、經營作風
山西商人認為良好的經營作風是商業成功的一個關鍵,他們在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一些寶貴的作風。
1、珍惜誠信:山西商人認為誠信不欺是經商長久取勝的基本因素,所以把商業信譽看得高于一切。他們認為經商雖以營利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義為標準,經商活動屬于“陶朱事業”,須以“管鮑之風”為榜樣。對待顧客、商家,無論大小,都以誠相待。銷售商品,絕不缺斤短兩,貨真價實,童舉無欺。如發現貨質低劣,寧肯賠錢,也絕不拋售。他們深知,只有講信用,重然諾,不欺不詐,人們才樂與他們交易。商業盈利靠商品的質量和服務態度來取得,永保信譽,才能成功。一旦信譽喪失,商業必然招致失敗。山西商人在經商活動中總結出了許多有關經商誠信的商諺,如:“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買賣不成仁義在”;“售貨無訣竊,信譽第一條”;“秤平、斗滿、尺滿足”。可見,誠信不欺,利以義制,是山西商人經營活動中嚴格遵循的一個信條。因此,在山西商人中講信譽的商人和商號比比皆是,如盂縣人張熾昌,“貿易關東,與人然諾,堅如金石,一時儕輩推為巨擘”。祁縣富商喬致庸把經商之道排列為一是守信,二是講義,三才是取利。清末,喬家的復盛油坊曾從包頭運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銷售,經手伙計為圖暴利,竟在油中摻假,事被掌柜發覺后,立即飭令另行換售,代以純凈無假好油。這樣商號雖然蒙受一些損失,但信譽昭著,近悅遠來,商業越發繁盛。又如祁縣大德通票號存款戶以山西本省最多,放款卻多在外省。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后,晉鈔大幅度貶值,約25元晉鈔才能兌換1元新幣。當時大德通如果對存款戶以晉鈔付出,票號可以趁晉鈔貶值之機發一筆橫財。可是大德通票號沒有這樣做,并且不惜動用歷年公積金,不讓存款戶吃晉鈔貶值之虧,使票號信譽益著。
山西商人在為人之道上也表現了誠實忠厚的一面。他們認為“和氣生財”,“和為貴”,凡事不做過分,不做法外生意,講求以誠待人。孟縣商人張靜軒說:“(經商)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日用務存節儉心,操持務存含忍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前人之愚,斷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洪洞人王謙光經營山東鹽時,不少商人“率輒心計,尚詐偽,由是術輒倍息,獨君異其趣,……人咸謂君長者,多倚為重”,后“累致萬金”。史籍中有關晉商忠厚待人的記載很多。如明代臨縣人王子深以開客店為生,有客商住宿后遺金一袋,王收金待客,后客商啼還,王驗證給之,客以分其半,拒之,客商叩恩而去。清代澤州人王文宇,“貿易保定府完縣,與葛東崗友善,東崗有子弗立,懼其毀敗,陰以白金800兩付文宇,不令子知,東崗死,文宇督其子,俾其成立,將東崗所遺金還之。”清代汾陽人崔崇于,“以賣絲為業,往來張垣、云中,一歲折閱十余金,其主人偶有怨言,崔恚憤,以刃自剖其腹,腸出數寸,氣垂絕,曰:吾拙于貿易致虧主人資,我實有愧,故不欲生。”由于山西商人主張行商不欺詐,為人誠懇忠厚,故人皆愿與之共事。
2、儉約自律: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是中國人一貫提倡的節儉作風。晉人一直保持著儉約風尚,明人沈思孝《晉錄》載:“晉中俗儉樸古,有唐虞夏之風,百金之家,夏無布帽;千金之家,冬無長衣;萬金之家,食無兼味。”山西商人認為“勤儉為黃金本”。明人謝肇制在其著《五雜俎》中稱:富商“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王全性《廣志澤》載:“晉俗勤儉,善殖利于外。”清朝康熙帝南巡時說:“夙聞東南巨商大賈,號稱輻輳,今朕行歷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系晉省之人,而土著者蓋寡,良由晉風多儉,積累易饒,南人習俗奢靡,家無儲蓄。”顧公燮說:“自古習俗移人,賢者不免。山陜之人,富而若貧,江粵之人,貧而若富。”張四維《條麓堂集》卷28載:明代蒲州人王恩,“幼失怙,拮據立門戶,游貨南北,足跡半天下,初歲業嘗中耗,厲志經營,因能復其殖,尤慎干出納,終其身未常有錙銖濫費,蓋天性也”。乾隆《祁縣志》卷九《人物》載:清代祁縣人郭平誠,“慮家貧,以生殖致饒裕,性儉約,不喜奢華”。定襄邢漸達,“十五歲而孤,……而自事生業,艱苦備嘗,不辭勞瘁,自奉儉約,……蓋自服賈以還,一切貨物往來,俱存寬厚”。這些例子都是晉商善于儉約自律的明證。
源遠流長的山西商業資本
一、山西商人的足跡遍布全國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創中國歷史上票號的山西票號商人,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于經商、善于理財”的佳話。
山西商人的活躍,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到明代已在全國享有盛譽。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貨幣經營資本逐步形成,不僅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于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從南自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坂、神戶、長崎、仁川,西到塔爾巴哈臺、伊犁、喀什噶爾,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跡。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俄語同北方少數民族和俄國人對答如流。可以說,從蒙古草原上的駱駝商隊,到吳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計價核算,從呼倫貝爾的醋味,到貴州茅臺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釀造叫賣。無怪有人說:“凡是有雞鳴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山西商人活動過的地方遺址,至今到處可以看到:甘肅的老西廟、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銅鼎、江蘇揚州的亢園、安徽毫州的花戲樓,大都是山西商人創建的;安徽雉河集(渦陽)的山西會館,曾經是捻軍起義的發源地;著名的貴州茅臺酒是1704年山西鹽商雇杏花村汾酒廠工人和當地釀造工人共同首創的。以山西商人字號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猶存:張家口的日升昌巷、包頭的復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寧武巷等等,無怪在東北流傳著“先有曹家號,后有朝陽縣”,在內蒙流傳著“先有復盛西,后有包頭城”,在西北流傳著“先有晉益老,后有西寧城”的諺語。山西商人經商的地域之廣,人數之多,確實是相當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