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百姓朝山拜佛、燒香還愿之風日盛,川西諸寺亦香火鼎盛,佛事層出。
崇慶州的鳳棲山,風格清越靈秀,始建于唐開元年間、號稱“西川第一天”的“光嚴古寺”,就深藏在這座山中。由于“光嚴古寺”與明朝四代皇帝淵藪頗深且寺中藏有朱元璋的么叔、法師悟空圓寂后數百年不朽之肉身和半副“鑾駕”、一對皇鍋、兩對“龍鳳旗”以及御制《洪武南藏》等皇家賜物,朱元璋親筆“純正不屈”、康熙御書“光嚴禪院”匾牌亦赫然在墻,整個寺廟由此顯得“佛法深厚、靈氣淵蔽”,故香火尤甚、名貫西川,善男信女終日不絕于途。于是,山下古鎮街子的生意由此格外興隆。
居住在該鎮的鄉民湯仕元,為人誠實且機敏過人,他在看到與佛事相關聯的生意紅火的同時,也看到了香客、居士和僧侶們在買不到趁心祭品時的茫然和無奈。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難得的商機,但要把握住這個商機,還需要獨辟蹊徑。于是,他四出拜師求方且終獲獨門技藝,于乾隆51年在街子鎮開設了主要為僧侶和朝山禮佛者而生產的清真麻餅等食品作坊。作坊取名“長發祥號”,寓“湯家長發財、長吉祥”之意。“湯長發麻餅”由此首開先河。始料不及的是,“長發祥號”產品一經上市,便以其“酥、脆、香、松”之獨特風味而為人稱道,漸次譽滿西蜀,獨領風騷,“一騎絕塵”于同類產品了!相傳,由于“湯長發麻餅”清香宜人、酥脆可口且符合禮佛供品的條件,所以,光嚴古寺方丈常以此餅待客。某年,寺中小沙彌偷餅,倉惶中藏在了寺中谷倉內,后因堆滿谷物而終無機會取回,一年后谷盡餅出,其色、香、味、型俱在,食之與鮮品無二。其用料之講究、工藝之精巧,由此亦可見一斑!
“湯長發麻餅”填補了清真祭品的空白。由此,“長發祥號”出名了,出大名了!湯家由此改變了社會地位,湯仕元亦成了社會名流。由于配方殊為難得,湯仕元想到了傳承且由此而頗費推敲:傳子傳女都不能確保傳承長期延續。這時,他腦中突然靈光一閃:傳媳!媳婦非休不能離家,而休妻之權又直按和間接地掌握在丈夫和父母手上。權衡再三之后,他立下了“傳媳不傳子女,一代只傳一人”的特殊祖訓。現在看來,湯仕元可謂慧眼獨具、蹊徑獨辟。“湯長發麻餅”祖傳秘方歷經222年、七代傳承,至今仍深藏不露,就是最好的證明。
1986年,“長發祥號”第六代傳人程氏遭遇了時代變革和傳承祖訓之間的矛盾,她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決定突破祖訓,把制作秘方傳給了兒子湯克勤和兒媳皮仁遠,在當時縣委、縣政府的號召、支特下,恢復了從“計劃經濟”時停業的“湯長發麻餅”的生產。
“湯長發麻餅”選用上等面粉、白糖、冰糖(或精鹽)、菜油、芝麻、豆沙等原料,經制皮、制心、制油酥、粘芝麻、烘焙等數十道工藝而成,有甜、咸兩個品種。產品具有酥香悠長、入口化渣、回味無窮、保管期長等獨到特點。曾相繼獲得“蜀州四大名小吃”、“成都市天府食品博覽會金獎”、“四川老字號”、“成都市名小吃”、“崇州市傳統名小吃”等名譽,中央電視臺、四川電視臺、成都電視臺曾多次作過專題報道。近年來,該產品已進入成都等各規模型超市并遠銷臺灣等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