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間(公元860—874年),宋初擴修后更名為“興慈禪院”。晚期名“圣水寺”。因圓覺樓后山巖中有泉水流出,視為“靈泉”、“圣水”,即寺名的由來。石刻豐富、造像集中,國內罕見。
圣水寺自唐至宋,歷代均有增修,明末清初毀于戰亂,后于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復修,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增修。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號稱“中川第一禪林”。
圣水寺廟宇建筑分三個組成部份:西面大悲殿(千手觀音閣)為古寺。是唐代興建最早的寺廟;東面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圓覺樓另成一系,稱大寺。大寺的主要部份為宋代所建興慈禪院故址。中部說法堂一進數重另成一系。
三個部份現存的主體建筑,多系清初修建,保存有精美的木雕、藻井和匾對。
寺后山崖刻有唐、宋、明、清摩崖造像80龕,524尊。其中:一龕內造像最多的達99尊,最大的一龕千手觀音像高
寺內還保存石刻題記25處,明代石牌坊2座,放生池、三孔石拱橋1座,漢代崖墓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