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工程師王廣金:打破國外壟斷,保障中國核電安全
王廣金
日前,中組部公布了“萬人計劃”首批名單,四川省共有7人入選。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羅先剛入選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王廣金,電子科技大學的彭倍、周濤、李強,西南財經大學的尹志超、劉軍強入選了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在中組部公布的“萬人計劃”第一批名單里,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王廣金入選其中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并獲得240萬元的科研經費支持。這位1977年生的年輕工程師,帶領著團隊研制關系核電廠安全運行的關鍵核級部件,打破國外壟斷,實現核電安全屏障中國造。
研制項目 核電廠電氣貫穿件
“核電廠電氣貫穿件,是構成核電生產三道安全屏障的關鍵,我們團隊的成果已運用于國內的2代和2代+核電廠中,現在攻堅3代核電及4代核電的應用。”王廣金介紹,這次申報“萬人計劃”的項目是“AP1000 核電廠電氣貫穿件研制”,這個設備是級別非常高的關鍵部件,也是核安全局重點監管的設備,核電通過這個設備進出核電廠,構成3道安全屏障。
“目前這個項目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最可貴的是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王廣金說,以前這項技術都是國外公司技術壟斷,在他們團隊取得決定性成果后,這項產品在國內核電廠得到充分利用,未來10年內的產值可達十幾億元,可為四川省創造豐厚的產值及利稅。同時,該技術得到西班牙、韓國等國際知名核電公司的認可,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萬人選拔 跨度兩年提問刁鉆
“‘萬人計劃’從海選到面對面篩選,競爭非常激烈,都是國內的尖端項目在比拼。”說起入選“萬人計劃”,王廣金感嘆并不容易。他介紹說,他所申報的領域屬于工程材料學科,這個學科在首輪海選中,就超過幾千人競爭。
選拔流程非常嚴格。從申請填表到最終公布“萬人計劃”名單,跨度兩年。王廣金介紹,他的團隊開始立項申請填表是在2011年10月。
第一步是所在單位評選,通過項目負責人牽頭,申報團隊研制項目;第二步是單位項目送所在集團評審。第三步是送國資委評審。第四步,國內外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對項目申請人進行面試篩選。以工程材料學科為例,最后一道關卡的淘汰率也在50%。
“這個環節都是由國內知名的專家院士、高校校長組成的評審組,對申報人進行提問。”王廣金介紹,申報人首先要對自己的項目亮點、此前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陳述,接著評審團針對申報項目提問,所提問題極其專業,如果沒有充分準備,會覺得問題刁鉆。
科研經費分三檔 最高240萬元
入選“萬人計劃”所得到的科研經費,按照評審組審議后,會有不同的發放檔次。王廣金獲得的240萬元科研經費,屬于最高的一檔。接下來還有180萬元、120萬元等不同檔。科研經費并不是一次發放完,而是根據科研項目計劃的進度和實際成果,分階段發放。
在有關部門原有支持的基礎上,國家將對入選計劃的重點對象提供與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大致相當的“重點支持經費”,并授予“國家特殊支持人才”稱號。“重點支持經費”主要用于入選者開展自主選題研究、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等方面。同時,“國家特支計劃”要求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在科研管理、事業平臺、人事制度、考核評價、激勵保障等方面為入選者制定落實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培養支持力度。
□特寫
工作再忙 科研男也要陪孩子
“每天8小時外還要加班3小時,但要保證陪小孩的時間。”36歲的王廣金并不是個死板的科研男,工作再忙也會抽時間陪伴孩子。他說,下班回家后,要和孩子互動,講故事做游戲。晚上9點孩子睡覺后,他才繼續工作,一般到凌晨1點才休息。平時周末,他和團隊也要用一天時間來加班。
“我們只是在工作上嚴謹,平時也要集體活動的。”王廣金坦承,整個團隊的年輕人在工作上確實很拼,不過大家也會在業余時間打羽毛球、耍農家樂,勞逸結合。
此次入選“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的199人中,中央企業只有2名專家入選,王廣金就占了其中一位。
“青年拔尖人才”計劃是支持2000名35周歲以下、具有特別優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創新前景的青年人才。
□揭秘
5部門分工評選 需過4道關
“萬人計劃”由中組部、中宣部等5家評選平臺部門分工負責。中組部負責青年拔尖人才評選工作,中宣部負責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評選。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做好“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的初選工作。教育部負責落實教學名師評選等相關工作任務。科技部統籌推進各類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5名來自高校的“青年拔尖人才”,從學校推薦到最終評選共需經歷4道嚴格的評審程序。第一步先是校內評選,通過老師申報的材料進行篩選;第二步是省內評審;第三步是全國范圍的匿名通訊評審,教育部和人社部挑選了國內外專家對候選人的所有材料進行了篩選,淘汰一半以上的候選人;第四步,進行最終的面試答辯。
參照“青年千人計劃”相關政策,青年拔尖人才不授予稱號和頒發證書。同時,青年拔尖人才通過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獲得中央財政較大力度專項支持,不再另外提供特殊支持經費。
□人物
彭倍 電子科技大學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理事
研究方向:微機電系統技術、微傳感與檢測系統、納米制造技術、生物納米技術、納米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納米燃料電池。在全世界納米技術雜志中排名第一的國際學術刊物《自然—納米技術》中,彭倍以論文的形式首次用實驗方法測定了碳納米管的力學性質,并推翻了此前通常認為的電子輻射會破壞碳管的原子結構的觀點,創造性地提出利用高壓電子、粒子束流來增強碳管纖維剛度的理論。
周濤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復雜性科學、網絡科學、信息物理、人類動力學和群集動力學。曾獲第五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Chorofas 青 年 科 學 家 獎 、Ben Fusaro獎。200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獲《Chinese Physics Letters》2008年評出的近5年來最高引用論文獎,200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獲“中國百篇最具國際影響力論文獎”。
李強 電子科技大學入選首批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
研究方向:無線通信研究。曾在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OKI/Wipro技術中心等研究機構與公司從事CMOS模擬、射頻與混合信號IC設計工作。參與和主持了多個芯片的設計或研究,包括多種數據轉換器、射頻前端、中頻高階有源濾波器、生物醫療芯片、MEMS電接口系統、USB收發機芯片等。
尹志超 西南財經大學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研究方向:經濟金融學相關課題。尹志超曾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中國經濟評論》、《金融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主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發改委、四川省政府金融辦、福特基金會、四川省社科基金、西南財大科研基金課題。
劉軍強 西南財經大學加州大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社會政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與慈善(側重于社會保險)、福利國家歷史和理論、社會研究方法。曾做“社會政策中的制度主義取向”、“Titmuss《社會政策十講》簡評”、“中國如何實現全民醫保?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等研究并發表論文,對社會政策制定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羅先剛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光學工程博士學位,現為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微納光學基礎及應用、微細加工及輕小型光學成像技術。提出并實驗驗證了 SP(Surface Plasmon)超分辨成像的原理和方法。此項研究成果被SCIENCE綜述文章列為近年來表面等離子體激元學的五個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