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8月18日電(記者 胡靖國 王菲菲)“那里就是舊村。以前全都是四合院,特別古樸壯觀,是祁縣喬家大院的3倍。”順著郝建國手指的方向望去,卻只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坡。
41歲的郝建國是孝義市郝家寨村村支書。該村建于1506年,是走西口的晉商發家后所建,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的窯洞四合院。然而,古樸的村落現在只停留在了郝建國的記憶中。
新中國成立后,郝家寨附近發現了一塊大煤田,一座大型現代化煤礦——國營水峪煤礦就在村南邊的山腳下建了起來。由于煤礦開采造成地面塌陷、山體滑坡,村里的四合院開始裂縫坍塌,村民們只能無奈搬遷。
郝建國記得,自己5歲的時候村子開始搬遷。為了防止村民們再搬回損毀嚴重的四合院去,村子后來被整體推平了。
由于采煤造成的采空區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從1977年到2006年,村子總共搬遷3次,每次都是從塌陷區搬到已經多次塌陷后地質條件相對平穩一點的地方。現在,郝家寨村有890口人,包括村莊、耕地、林地、荒山、荒坡在內的5千多畝地已經全是煤礦采空區。
“誰想每天就是蓋房子搬家呢,搬來搬去,也不知道家到底在哪兒了?”郝建國說。
記者在郝家寨村看到,即使是搬遷后的新村,房屋也早已裂縫嚴重。在65歲的郝明林家里,原本7孔窯洞只有1孔能住人,其他幾孔窯洞向下傾斜,墻上盡是裂縫,為了防止窯洞坍塌,便用碗口粗的木樁子頂著。
“最害怕就是下雨的時候,外面下雨里面也下,滿窯洞都得拿盆盆罐罐接著,不知道哪天就塌了。”郝明林說。
孝義市郝家寨村的遭遇是山西煤礦采空塌陷區的縮影。中國的產煤大省山西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采煤量超過百億噸,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然而,煤礦開采卻為生態環境本就脆弱的山西留下了大面積的煤礦采空區。
山西省發改委2008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累計形成63億立方米的采空區,采空區面積5115平方公里,引發的地表沉陷面積達2978平方公里,造成礦山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崩塌約2146處,3309個村莊、66萬人受到影響,1082平方公里的耕地、42.6平方公里的林地遭到破壞。
為治理采空區之痛,山西近年來也在不斷探索,從壓煤村莊整體搬遷到利用殘留資源從根本上進行治理,有些煤礦也在探索“邊開采,邊治理”模式。然而,資金卻成為最大掣肘。
據山西省發改委地區處副處長張元璧介紹,從2006年國家啟動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沉陷區治理以來,山西9家國有重點煤礦獲得了30億元國家資金支持,加上省級配套資金等,一共涉及資金68億元。然而,除了這一國家層面的政策安排外,山西省級層面對于煤礦采空區治理再無專門政策安排,其中主要原因便是資金問題。
對此,張元璧認為,包括山西省在內的資源型地區應成立煤礦采空區治理的專門機構,建立長效機制。在開展詳細普查及科學測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明晰各級政府及企業在地質沉陷中的責任,并根據地方實際,合理設置各治理主體出資比例。
原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長王宏英認為,對煤炭大省山西來說,治理采空區是“還舊賬”,這項工作將是復雜而漫長的。今后的煤炭開采,必須建立科學利用體系和與生態環境同步的治理制度,避免“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