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有關部門和薊縣聯合工作組昨天公布了“6·30”大火事故的10名遇難者名單,與此同時,網絡上質疑薊縣萊德商廈大火死亡人數的聲音沒有減少。這再次凸顯了政府公信力在關鍵時刻不足以“結束爭論”的尷尬。
火災發生以來,薊縣政府以通常的方式進行善后。一方面公布“10死16傷”人員傷亡數字,一方面天津市媒體“低調”報道此事!暗驼{”是中國各地發生類似災禍時的常規做法,薊縣這一次算不上是“特例”。
然而對死亡人數的質疑很快出現了,一個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378人死亡”說法在互聯網上快速流傳開來。這個數字的可信度極低,但因為它與官方數字形成了“對抗”,契合了一些人的心理,并在微博上獲得某種“政治正確性”。
直到昨晚,國內互聯網上沒有人能夠提出任何“被隱瞞遇難者”的姓名和可查證的其他資料。所有質疑都是泛泛的,“聽說的”。而我們知道,在有如此多關注者的情況下,如果確有數百名遇難者,至少他們當中部分人的資料被送到網上,是很容易的事。
“378人死亡”這個數字幾乎不值得探討,這也不是我們寫作此文的初衷。我們想談的問題是:為什么網絡上真真假假的質疑聲這么容易就把官方的傷亡統計數字淹沒,為什么一個公共危機在今天的中國這么容易就能發生。
給人的感覺是,以不具名ID為主的微博如今成了中國人該注意什么、以及該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的決定者。官方公信力在微博上受到空前挑戰。現在似乎幾個“馬甲”彼此合作一下,就能對官方發動一次像模像樣的信用攻擊。
“6·30”大火的后續風波,薊縣政府不能說一點關聯沒有,如果薊縣的處理更開放,發生大規模網上質疑的概率就低得多,F在的確有一些地方政府開始這樣做了。
然而從宏觀上看,這件事又是官方公信力整體不足在地方具體事件上的隨機性爆發。這個原因更深刻。類似的尷尬薊縣大概不是最后一個,今后還會落到別的縣市政府頭上。
中國各地政府的公信力總體上有很強的連通性。它由各地各級政府一點點具體積累,它的正面資產是所有官方和官方機構的共同財富。而只要有一個地方政府涉“假”,所有官方機構和官員都是承受者。公信力的瑕疵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帶來傷害。
官方必須下決心、花大力氣投入公信力建設,所有官員和所有有官方代表性的機構都應當是參與者。由于這是一項軟建設,它的具體落實相當艱巨,在通常情況下,一個官員犯了“硬錯誤”,比他破壞了政府公信力更容易受到懲罰。
公眾切不要以為,政府公信力僅僅是官方資產,它的強弱完全與自己無關。實際上,政府公信力強的社會才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創造公平。破壞政府公信力是朝無政府主義社會的挪動。
希望這次薊縣“6·30”大火給政府和社會都帶來有益的反思!ㄗ髡呤恰董h球時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