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唯一的直轄縣,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始建于1886年(清光緒12年),迄今已有116年的歷史�?h域東與達坂城區,南與托克遜縣、和靜縣比鄰,西至頭屯河與昌吉市相依;北與米泉市相連;全縣居住著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等9個民族,人口總數7.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0.2%;占地面積4503.3平方公里,擁有可耕地32萬畝,森林138萬畝,天然草場近500萬畝�?h境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在2400至3000之間,年最高氣溫達≥38℃,最低氣溫≤-20℃左右,年均降水量為260毫米。
烏魯木齊縣在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輝煌,鄉鎮企業發展步伐全區矚目,1998年被自治區列為全疆鄉鎮企業“十強縣”之首,綜合經濟實力在自治區縣級經濟中自1996年以來已連續五年名列榜首,在全疆率先基本實現小康。在過去的十屆烏洽會上,烏魯木齊縣洽談簽約了各類經濟技術合作項目272項,落實完成168項,引進資金21.35億元,相當于縣財政十年來用于經濟建設總投資3.39億元的6.3倍,有效的促進了我縣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由1991年的2.72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17.85億元,增長6.6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近萬元。財政收入也由1991年的4千萬元增加到2000年1.6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98元。
由于烏魯木齊市中心城市建設的需要,根據市委、市政府的決定,2000年以來,烏魯木齊縣近郊四鄉(七道灣鄉、二宮鄉、大灣鄉、地窩堡鄉)和達坂城地區(達坂城鎮、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柴窩堡鄉、高崖子牧場)相繼移交市屬各區管轄,融入城市發展。全縣22個鄉、鎮、場減少至12個,移交后,烏魯木齊縣在全疆領先的經濟優勢將不復存在,2001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49億元,財政收入2000萬元,工業總產值1.8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66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523元。當前,烏魯木齊縣委、縣政府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立足當前、與時俱進、展望未來,開創新的振興與創業之路,再創烏魯木齊縣輝煌。
烏魯木齊縣自然條件優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主要地下礦藏共發現有煤(總儲量23.74億噸)、硭、硝、鐵、錳、金等;旅游資源有著雄奇壯美的自然風光和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南山原始森林區,蒼松翠柏,林木蔥郁,水草豐茂,牛羊成群,冬暖夏涼,既是富饒、優美的天然牧場,又是避暑勝地。久負盛名的甘溝菊花臺、“白練縣空”的西白楊溝瀑布、廟爾溝松森涌泉,從古至今都是人們向往的自然名勝;小渠子、南臺子、照壁山等旅游風景區,松柏參天,層巒疊翠,風光綺麗,引人入勝;還有永豐包家槽子亞洲大陸地理中心和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吸引著大批游人,水西溝高山滑雪場、滑冰場是國內少有的優良的冰雪運動的訓練和比賽場地。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烏魯木齊縣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經濟強市,創旅游名城,把烏魯木齊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商貿城”的奮斗目標,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個中心,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托城市,服務城市,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發展主線,把深化改革和科技進步作為發展的動力,積極發展種植業、畜牧業和旅游業三大支柱產業,加快城郊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
目前,牛奶、蛋禽、肉食、水產等副食品供應量已具規模,形成了北郊安寧渠鎮科技范園為龍頭的萬畝無公害蔬菜、萬畝園蕊和番茄、草莓生產基地;南郊水西溝、板房溝鄉為代表的5萬畝冬季溫室蔬菜和千畝花卉生產基地。同時,以胚胎移殖、人工授精為突破口的畜牧業品種改良正在全縣普遍開展并取得同步成效,有效地推動了農牧業的產業化進程。全縣旅游區建有高中低檔賓館、度假村18家,年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隨著東、西白楊溝、菊花臺、亞洲大陸地理中心等景區的聲名遠播,旅游業已成為烏魯木齊縣走出新疆、走向世界的一張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