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文物,西安地鐵開挖較深。
西安地鐵盾構施工。
繞鐘樓 過阿房宮 穿長安城 經帝王陵
西安修首條地鐵與文物保護相協調 地鐵開挖前先考古避讓文化埋藏層
西安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也是蜚聲全球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大量文物和古遺址。當地人笑稱:“西安地下都是寶,拿著鏟子隨便找個地方挖挖,就可能鏟起一個千年前的文物。”西安地鐵自動工開始就面臨爭議。甚至有專家指出,西安這樣的古都,本就不該修地鐵。對于地鐵建設者和文物保護者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空前的挑戰。目前,西安首條地鐵2號線運營滿一年。西安市文物局和地鐵辦近日均表示,西安在修地鐵的同時保護好了文物。西安也為其他古城保護修建地鐵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但隨著明年1號線的開通和今后數年陸續開通6條線,古城面臨的“大考”顯然還在后面。
2008年8月,西安地鐵二號線北大街車站。在北大街十字硬化路面開挖后,考古人員突然發現土質和顏色異常,并據此推測,地下可能存在古墓葬。地鐵施工人員立即停工,配合勘察。經過深挖,終于在距地表5至7米處,發現了一座早已坍塌的西漢磚室墓,出土了3件青銅器。考古人員推測墓主人的官職起碼相當于如今的部級高官。
當年參與考古的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院副院長王自力喜出望外。最終,地鐵施工停工十多天,靜待文物發掘。
地鐵與文物保護之爭
去年9月,2號線首先開通。根據規劃,至2020年,西安市將建成三主三輔總長251.8公里的地鐵交通線路。地鐵工程將涉及西安明城墻、鐘樓、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隋唐長安城遺址、明秦王墓葬區等多處重要的文物古跡。
面對“處處是寶”的西安城,地鐵如何修,地鐵建設是否對地下文物遺址產生破壞,施工中的地面變形沉降會否對地上建筑造成破壞,這些問題一開始就被擺上了臺面。當時也有很多專家質疑,說西安這樣遍地文物的城市,就不應該修地鐵。
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說,西安城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現仍保存較完整的城墻、城樓箭樓、鐘鼓樓等地上歷史建筑。西安市規劃建設的六條地鐵線路,其中有4條地鐵線下穿西安古城區,文物保護的壓力非常大。時任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也曾表示,地鐵如何穿越城墻和鐘樓,一直是讓他們睡不著覺的問題。
并且,當時國家還未頒布制定有關古建筑、古遺址的沉降變形、震動控制標準規范。西安市文物局為地鐵施工提出了最苛刻的要求:鐘樓臺基地表最大沉降量不超過 -5 毫米,局部傾斜不超過0.0005的沉降變形控制標準。城墻范圍地表最大沉降量控制標準+5— -15 毫米,局部傾斜不超過0.001的沉降變形控制標準。
地鐵開挖前先考古
又要在地下開挖,又不能磕到碰到地下的“寶貝”,怎么辦?地鐵開挖前先考古!
王自力介紹說,規劃中的西安地鐵1、2、4、6號線直接下穿西安古城城區。為了配合地鐵施工,早在2005年起,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就對二號線沿線進行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光2號線的前期初步勘探工作,就用了近半年時間。結果也讓人大吃一驚。地鐵2號線共涉及57處文物保護區,包括13處古遺址,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4處、市縣級1處;古墓群38處;重要的文物出土點或窯藏點6處。前后跨越2000多年歷史。截至2009年9月,便發現并清理古墓130余座,出土器物200余件。
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黃偉介紹說,西安文物古建類少,遺址類多。遺址都比較淺,遺址就是墻的地基,尤其是漢城,距地表淺的四五十厘米,深的也不過一米多,一動土就能發現,因此動土要格外謹慎。古代人不像現代人蓋30層,不超過3層,地基沒多深。相反,更難的反倒是地面上的古建筑的破壞。比如,西安的明城墻保存完整,而城內還矗立著聞名天下的鐘樓。地鐵要在城墻區域內的地下穿越,而不能對城墻遺址和鐘樓造成破壞。這可讓地鐵施工犯了難。沿線涉及的57處文物保護點的完備資料,文保方案達57頁。光鐘樓和城墻的保護方案,就有足足兩斤重。“西安地鐵在施工前都要先考古。沒有文物部門給意見,誰都不敢動土。成都、洛陽都是這么做的。”
西安地鐵指揮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地鐵2號線開建之前就先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幾乎在任何一個地鐵工地,都可以見到手持“洛陽鏟”勘探的人員。考古人員高峰時出動100余人。在張家堡廣場,考古人員探測時,每兩人間隔5米排成一列,手執洛陽鏟勘探,細致程度驚人。
14米深挖避開“文化埋藏層”
黃偉說,西安的“文化埋藏層”基本在5至7米的區域,遺址和墓葬基本上都分布在這個深度。為了不破壞文物,文物部門要求,地鐵的作業平臺都要在地下14米以下。可以說是國內地鐵中開挖深度最深的。如此一來,都城類遺址基本上都避開了。尤其是有些有古建筑的站點,考慮到疊加震動,必須挖得更深,要挖30米以下,10層樓高。
除了深挖,還要盡量避開地面上的文物。凡是遇到古建筑,地鐵都要最大限度為古建筑讓路。西安地鐵規劃處總工程師王安理表示,在地鐵施工中,對大遺址采取避,地面上的古建筑則采取繞。黃偉舉了個例子,規劃中的3號線要過西安城西南隋城墻遺址。本來站點靠近遺址,后來文物部門建議,必須避開遺址,最終,3號線遺址偏離了隋城墻遺址160米。“盡管改線對老百姓不太方便,因為地鐵站點的設定考慮人流、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改線意味著市民坐車可能要走更遠的路。但我們有一個原則,地鐵修建于文物保護發生矛盾時,文物優先,地鐵必須無條件避讓。”
不過,又要深挖,又要繞,西安地鐵的文物保護成本也不低。2號線光用于文物保護工程的投資就有2577萬元,僅為了避讓明城墻和鐘樓工程措施費用就超過1億元,光為了減震使用的鋼彈簧復制板道床1公里就要2000多萬元。
最終,西安地鐵2號線基本避開了周、秦、漢歷代古都遺址以及城區、近郊等文物保護單位,如周豐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唐大明宮、碑林、清真寺等;也避開了北院門等古城歷史街區。
考古人員工地上“監工”
能避讓當然好,但地鐵畢竟修建在鬧市區,終究有地鐵和古城墻正面“碰撞”的時候。比如,唐長安城和明西安城墻就無法避開,怎么辦?
黃偉說,地鐵對鐘樓的影響主要是施工期間的地面沉降和運營期間的震動。為最大限度控制震源,加固施工時打樁機工作半徑距鐘樓主體8米,距南門城墻5米,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機械對古建筑主體的影響;同時,盾構施工期間,將為鐘樓和城墻“套箍”加固,嚴格控制盾構機推進速度,確保機械連續、平穩地通過。對于必須穿越的鐘樓、城墻等古建筑,穿過鐘樓時的線路選擇了600米的半徑繞開鐘樓;穿越南門城墻時,從甕城東西兩側的城門洞下繞行通過。
王安理也表示,2號線在施工和軌道的運營過程中會對城墻有一些影響,主要因素是震動所造成的。地鐵2號線在設計時就刻意避開了鐘樓正下方地層,并且將鐘樓站附近的道床設置成鋼彈簧復制板道床,地鐵車輛行駛在這一段就好像走在了海綿墊上,有效地吸收了地鐵運行帶來的震動波。這也是國內減震技術中最高等級。
監測顯示,地鐵震動對鐘樓的影響在國家范圍內,甚至低于地面車輛的震動對鐘樓的影響。
6號線,從西往東,也要從鐘樓過,國家文物局召集專家,2號線南北向,現在6號線也要,有交會,兩輛車同時從這里過,會有疊加震動,為此,施工方在凡是有文物點的地方,鋼軌下面有減震器,尤其是換乘車站。
由于地下處處是寶,西安的地鐵施工也分外謹慎,工期也格外長。西安首條地鐵線路2號線從2006年9月便開工,但直到2011年9月在竣工通車,20.5公里長,前后歷時5年時間。“在西安修地鐵嚴得很。”王安理也慨嘆:“在工程規劃階段就要做文物保護規劃,而其他城市僅僅在施工階段做文物保護規劃即可。西安修地鐵還要報國家文物局批,并且還有考古人員跟著一起,發現文物后我們必須立即停工。”根據《西安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新建的地鐵1號線將經過阿房宮、漢城北路,途徑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建章宮遺址、漢太液池遺址等文物古跡。
古城建地鐵的西安樣本
王安理介紹說,為了避免對文物造成破壞,在線路設計上盡量遠離繞行鐘樓及城墻的變形敏感區,加大埋深;在施工方法上選擇安全性能最好的盾構掘進施工,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沉降和震動對文物的影響;在技術措施上,采用139根直徑1米的隔離樁加固鐘樓基座和南北門,以型鋼支撐城墻拱洞,為鐘樓和城墻“套箍”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