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化肥和農藥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但由于菲律賓農民貧窮,加之得不到政府撥款和商業銀行的貸款支持,農業投入十分有限,因而新品種更換速度慢、化肥和農藥投入嚴重不足。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該市場潛力巨大。我國在這些領域均有明顯競爭優勢,企業應搶抓機遇,擴大市場占有率。
一、種子
(一)雜交稻發展現狀
水稻是菲律賓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幾年的種植面積為427萬公頃,占全年農作物總種植面積的33.8%。水稻種子在菲律賓分為三個類型,即自留種、認證種子和雜交種。其中前兩種均為常規稻品種。
由于農業科技發展落后,雜交稻在水稻生產中所占比例尚小。如2009年,菲律賓旱季稻中雜交稻種植面積為127,431公頃,平均單產6.44噸/公頃;雨季稻中雜交稻種植面積為69,645公頃,平均單產5.52噸/公頃。合計雜交稻種植面積為197,076公頃,占水稻面積的4.6%。據菲律賓農業部統計,在2001-2009年間17個季度種植中,雜交稻和常規稻的平均產量分別為5.98噸/公頃和4.39噸/公頃,雜交稻平均比常規稻增產36.32%,增產效果極其顯著。
為了盡快實現大米自給,菲律賓非常看重雜交稻的推廣應用。菲律賓農業部GMS水稻項目辦規劃,逐年擴大雜交稻種植面積,到2013年達到814,349公頃,占19.1%。
(二)雜交稻種子市場現狀
菲律賓市場上供應的雜交稻品種約有25個,當地品種主要來自國際水稻所、菲律賓大學、菲律賓水稻所及西嶺公司;進口品種主要來自拜爾、先正達、先鋒、印度生物科技及我國隆平高科(通過中菲農業技術中心項目引進)。
2009年,菲律賓雜交稻種子的消耗量為20萬袋,約1萬噸,總價值7億比索(約合1.11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部分依靠進口解決。2005-2008年菲律賓雜交稻種子進口量逐年增加,2008年達到6782.4噸。其中,菲律賓西嶺公司的供種量占到一半(3800噸),其他主要供應商為拜爾、美國先鋒、印度生物科技和先正達,我國雜交稻種子尚未正式進入菲律賓市場。值得注意的是,菲律賓西嶺公司的雜交稻種子都是在我國生產的,然后運回菲律賓銷售。其他外國公司的種子也都是在印度生產的。
(三)市場前景及開拓建議
菲律賓目前農業發展滯后,大米缺口約10-15%,每年需進口大米200-240萬噸維持平衡。經歷了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時國際市場購米困難后,菲律賓決心實施“大米自給計劃”。上屆政府提出的2008-2013年實現大米98%自給的計劃已基本流產。阿基諾新政府今年6月30日上臺后,菲律賓農業部又提出,3年內實現大米零進口。無論政治上如何高調,依靠雜交稻解決短缺是必由之路。為此,預計菲律賓將加大雜交稻的推廣力度。而目前雜交稻種子短缺是制約雜交稻種植面積擴大的主要因素。
如果菲律賓2013年能夠按計劃播種雜交稻814,349公頃,則用種量高達4.07萬噸(以每公頃播種量50公斤估算),市場價值約81.4億比索(12.9億元人民幣),其中新市場占3/4,即3萬噸雜交稻種子,價值61.05億比索(9.69億元人民幣)。這對于中國種業進軍菲律賓市場是個難得的機遇。
目前,我國僅有隆平高科和黑龍江北大荒進入菲律賓種業市場。前者在菲律賓注冊成立了一個研發中心和合資銷售公司,已在菲選育出2個雨季雜交稻組合,正在參加菲律賓聯合品比試驗,之后如審定通過,即可就地制種和銷售;此外,通過經銷商從國內進口了小批量的LP0331品種。北大荒在菲組建了合資公司,有一個雜交稻品種進入菲律賓聯合品比試驗。兩公司尚未開始大規模銷售。當前,需推動更多的中國種子企業來菲律賓開發。其開拓策略是,在當地找到有實力、有信譽的合作伙伴,將國內品種拿到菲律賓試種,如適應性好,則加入菲律賓聯合品比試驗,試驗期結束后(一般為2年4季)取得商業化許可證,即可大范圍推廣和銷售。根據我國雜交稻品種的特性和商業優勢,我雜交種子至少應占菲律賓市場的半壁江山(50%以上的市場份額)。
二、化肥
菲律賓市場的化肥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有尿素、硝酸銨、磷酸二銨、鉀肥及1-2個復合肥品種。其中,菲律賓不生產尿素和鉀肥,這兩個品種全部依靠進口。據2005年和2006年資料,化肥生產量一般占20-35%,而進口量占到65-80%。2008年,菲律賓共生產化肥21.55萬噸,進口化肥168萬噸,銷售化肥67萬噸,出口化肥7.4萬噸。如果引用該銷售量為施用量,則平均每公頃施用化肥0.053噸,大大低于我國的施肥水平(2003年平均為0.357噸/公頃)。菲律賓養分投入不足是農作物產量較低的主要原因。
尿素是菲律賓最重要的化肥品種,全部依靠進口。2008年,菲律賓共進口尿素49.26萬噸,價值1.2335億美元。貨源來自沙特(占34.74%)、中國(占24.97%)和其他國家。
菲律賓化肥投入嚴重不足,為彌補養分供給,政府倡導有機肥的使用。2006年,菲律賓共生產有機肥6271噸,進口1404噸,銷售6309噸,并出口了200噸。
隨著菲律賓政府對農業的重視和支持,特別是圍繞著大米自給計劃的實施,化肥施用量會逐步上升,市場潛力巨大。我國是菲律賓傳統的尿素供應國,應充分利用季節稅率調整的機遇,努力擴大對菲出口。國內大型化肥廠應主動建立與菲律賓進口商的聯系,定期溝通產銷信息,穩定擴大出口。
三、農藥
(一)基本情況
菲律賓對農藥認知水平較高,1999年農藥銷售額占到東南亞地區的26%。截止2007年底,菲律賓共登記農藥1200多個品種,涉及180多家企業,230種農藥。
目前,在菲律賓常用的農藥主要有:涕滅威、已酯殺螨醇、氯丹、滴滴涕、林丹、Entroprop、殺撲磷、無機砷、五氯酚、溴甲烷、二硫化碳、產生磷化氫的化合物、氰化氫生成材料、四氯化碳、氯仿、甲酸乙酯、硫丹和久效磷。禁用的農藥有47種,主要是:甲基對硫磷、巴黎綠、含滴滴涕的蚊香、二溴氯丙烷、除草醚、溴苯磷、異狄氏劑、汞殺菌劑、毒殺酚、元素磷、硫酸鉈、安妥、毒鼠磷、氟乙酸胺鈉鹽、毒鼠堿、2,4,5-涕、艾氏劑、狄試劑、七氯、殺蟲脒、二溴乙烷、六六六。涕滅威和乙酯殺螨醇沒有特殊許可不能進口,氯丹僅能用在防治白蟻,滴滴涕僅能用在防治瘧疾傳播害蟲上,六六六僅能用在菠蘿種植區作物土壤處理上。由于百草枯常被自殺者服用,故禁用。
(二)原藥進口情況
菲律賓幾乎沒有原藥生產,主要通過進口原藥和制劑來滿足國內農藥需求。在進口的農藥原藥中,殺蟲劑幾乎占50%。農業上使用最普遍的是顆粒劑和乳油。用藥較多的作物是水稻、蔬菜、水果和種植園作物(如香蕉和菠蘿)。1985-1988年,菲律賓的農藥原藥年進口量分別為3162、3834、4386和4068噸(千升);進口額分別為1522、1936、2561和2282萬美元。在進口原藥中,用于殺蟲劑制劑加工的約占50%。殺菌劑原藥進口量較少。未見農藥出口報道。
(三)當地制劑加工情況
1988年,菲律賓進口農藥原藥4068噸(千升)的同時,生產加工各種農藥制劑產品22426噸(千升),其相應的制劑加工裝置能力為78267噸。自1986年起制劑產量逐漸下降,1986-1988年,年產量分別為27111.6噸、25888.2噸和22426.8噸。在各種制劑的總產量中,顆粒劑占34%,其次是乳油和水溶劑。鑒于殺蟲劑原藥進口量占50%,殺蟲劑制劑的產量也居首位。
(四)農藥制劑進口情況
菲律賓依靠大量進口農藥制劑(占總供應量的30%)來滿足農藥的需要。1985-1987年制劑產品進口量逐漸增加,從7744噸猛增到11514噸,但1988年的進口驟降至9033噸。1986-1988年,制劑產品進口額分別為1556、2613和2734萬美元。除1988年,殺菌劑制劑占進口制劑的大部分,約50%。
(五)市場開拓建議
菲律賓地處熱帶,農作物病蟲害、草害、鼠害十分嚴重,使用農藥挽回作物損失潛力巨大。我國農藥廠商應擇機在菲注冊登記適用農藥品種,選好合作伙伴,做好技術鋪墊,為大規模應用做好準備。菲律賓環保意識濃厚,注重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為我國出口生物農藥提供了機遇。有關廠商應加強宣傳、開發力度,擇機打進菲律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