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商務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布會上,泰王國駐華大使館公使王逸生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說,“2010年之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額將不斷創新高,預計相當一段時間內,年貿易額的增長將達到40%到50%,或者更高。”
對于雙邊貿易的前景,商務部國際經貿關系司司長張克寧也是持非常樂觀的態度。“如果經濟危機應對得好的話,中國東盟雙邊貿易將進一步增長,但是短期內恢復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自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訂《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雙方經貿關系發展迅速,貿易額已從當年約600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311.2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24.2%。
中國與東盟分別于2004年和2007年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并于2009年8月簽署了《投資協議》。雙方商定于2010年建成自由貿易區,這一自由貿易區將擁有“19億人口,接近2萬億美元年國內生產總值和1.23萬億美元的年貿易總額,” 王逸生說道。
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東盟雙邊貿易也大幅下降,但是因為自由貿易協定不斷實施,其下降幅度小于中國外貿的平均水平。今年1月到11月,中國東盟貿易額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2%,而同期,中國的外貿平均下降了17.5%。
張克寧介紹:“明年1月1日起,中國和東盟6個老成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之間,將有超過90%的產品實現零關稅。中國對東盟平均關稅將從目前的9.8%降到0.1%。東盟6個老成員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到0.6%。中國與東盟4個新成員(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也將在2015年實現90%產品零關稅的目標。”
在談及關稅大幅降低,進口商品增多是否可能對中國與東盟的本國產業產生沖擊時,張克寧說,中國與東盟國家相互之間有很多互補產業,出口產品結構上也有所不同,自貿區的建成可以使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雙贏。“中國和東盟雖然都是出口外向型企業較多,但相互之間有很多互補的產品和產業,例如中國目前對東盟出口較多的主要是船舶、鋼鐵、針織服裝、陶瓷制品等。而從東盟進口較多的產品主要是銅制品、橡膠制品等資源性產品。隨著自貿區的全面建成,中國和東盟之間互補優勢和貿易結構的優化將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