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張千帆11月28日做客中新網談“異地高考”,他近兩年曾三次向國務院、教育部遞交“異地高考”建議書。 中新網記者 張龍云 攝
中新網11月28日電 “分省指標這個體制存在好幾十年,各地家長也就習以為常,把這種習慣當做自己的一種權利。”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張千帆今日做客中新網解析“北京等地一些家長反對異地高考”現象時如是說。
近來,北京有些家長在網上成立了一些群,反對外地籍考生在京就地高考、錄取,擔心這些考生強占本地教育資源。張千帆認為,這些憂慮可以理解。“京滬兩地相對名校云集,這些學校首先保護當地考生,這就體現在分省指標的劃撥上。這個體制存在了好幾十年,各地的家長也就習以為常,把這種習慣當做自己的一種權利,所以就害怕放開以后,這個權利或者說特權就會消失。”
張千帆說,“比如說北大、清華、復旦、交大,他們財政主要就來自中央,就是全國納稅人,至少這些大學應該更加對全國各地考生更加開放。但將來開放時確實會面臨本地考生和全國考生之間的競爭。”
針對北京家長網上“異鬧”(即異地高考鬧),張千帆則認為,這只是貼了一個標簽而已。“我覺得造成這種現象,源于每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是很正常的。”
張千帆稱,“同時,就是我們這種公民之間的對話還是沒有很好的開展起來,相互之間缺乏一個基本了解。外地的家長可能沒有充分了解本地家長的需求、顧慮,本地家長肯定更沒有理解外地家長的緊張和焦慮,以及他們所面臨的選擇困惑。”
張千帆指出,解決這種問題,雙方需要換位思考,尤其京滬家庭長期享受不成比例的高等教育的好處,要替和自己其實是同吃同住同工作的,也是同樣納稅的這么一個越來越大的群體需要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