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滄州12月12日電 (肖光明 崔濤 張春明)寒風蕭瑟,于明雙手緊緊插到羽絨服口袋之中,眼睛卻緊緊地盯著地上的一張“銅片”仔細閱讀。銅片旁,是一尊青銅的名人雕像。
于明是河北省滄州市的一名普通市民。能在寒冬時節吸引他駐足的,是位于滄州市區內名人植物園中的20尊滄州名人青銅雕像。
滄州名人植物園占地面積26.67公頃,綠地面積22.42公頃,綠地率達84.06%,由5個植物專類園、6個植物專題園和滄州名人展示區組成,共收集展示各類植物500余個品種,20組名人雕像和100多位滄州歷史名人資料。而名人堂于今年9月10日正式開館。
12日,獅城滄州的最高氣溫已降至冰點以下。中新網記者在名人植物園中看到,從春秋時期的名醫扁鵲到元代戲劇家馬致遠,再到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和名臣張之洞等20尊青銅名人雕像佇立在甬道兩旁,雕像周圍的樹木上的樹葉已經所剩無幾。甬道直通一棟仿古建筑,滄州名人堂就設于此處。
名人堂的負責人車秋軼說,當地文化部門通過對歷史材料的研究,篩選出百余名出自滄州歷史名賢。整理其生平軼事,以竹簡的形式,按照年代次序在名人堂內進行展示。
他表示,名人堂主要展示的是河北滄州區域內的歷史名賢,距今最古老的有西周政治家尹吉甫,年代距今最近是“世界現代馬戲之父”孫福有。
車秋軼說,入選進入名人堂的歷史名人有選擇條件,必須是以正面的宣傳為基礎。他舉例說,代宦官魏忠賢、清代宦官李蓮英等雖為眾人所熟知,但不符合先賢的篩選條件,因此未能進入滄州名人堂。
王佳紅是名人植物園的一名解說員。今年23歲的她,在這里工作已經一年多了。據她回憶,在節假日期間是名人植物園最忙碌的時間,有時候植物園門口的停車場停滿了游客的汽車。有的游客更是拿著筆記本仔細記錄每一位歷史名人的詳細信息。
王佳紅說,前來參觀的游客不僅僅是滄州市區的,還有來自香港、臺灣甚至國外的游客專門前來參觀。“海外游客對這些名人的故事非常感興趣,不僅記錄還要和名人雕像拍照。”
游客李楠楠是滄州本地人,這位“90后”大學生帶著來自山東的同學王飛參觀植物園里的名人雕像。“滄州出名人。”李楠楠向同學自豪地說。
在李楠楠看來,滄州名人植物園展現出的更多是文化的氣息。她以后還會帶同學來參觀,因為這里把滄州文化最精彩的一面展現出來,成為一張生動的文化“名片”。
如今,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