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和鄉招商網訊:九和鄉位于浙江省磐安縣的東北部,距縣城安文鎮東北62公里(公路程)。東、北與玉山鎮接壤,東南鄰尚湖鎮,西南靠雙溪鄉,西界東陽市八達鄉。下轄21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截止2004年底全鄉共有2225戶,5945人。
全鄉總面積56.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61.81畝,其中水田2089.19畝;山林面積63225畝,其中用材林基地58429畝,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1.14%,平均海拔高度為452米,境內有三條公路分別通向東陽、磐安縣城,交通便利。
2004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467萬元,其中實現工業銷售產值4850萬元,同比增長18.5%,上繳稅收232.66萬元,其中地稅82.93萬元,同比增長19.84%,新創辦一般納稅人企業5家,小規模企業5家,新增經紀人3人,新增來料加工人數55人。2004年底全鄉人均純收入為1869元。 九和鄉以“生態富鄉”為主題, 充分發掘高山臺地資源,形成了龍井茶、GAP白術、天麻、四季豆、辣椒、香榧、板栗、土蜂蜜、土雞、蕨粉等特色生態農業,使農業生產逐步形成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培育了塑料制品、頭花、竹木工藝品、刺繡等行業。
九和原名九如,民國初實行鄉鎮自治時設鄉于南坑村。因該鄉所屬有9個保,遂以《詩·小雅·天保》所載“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文中有九個“如”字,稱“天保九如”極為吉祥之意而命名。1939年(民國28年)磐安置縣時,又以九保和睦吉祥之意改名九和鄉。九和鄉的建置,自唐宋至民國初,均為東陽縣玉山鄉二十九都,后稱為二十九都鄉。1939年(民國28年),磐安縣成立,為磐安縣玉虹區九和鄉。1949年12月,于尚湖一村(后遷至橋頭)建立九和鄉。1950年,析為尚湖、九和兩鄉。1954年,九和鄉又分設南坑鄉。1956年3月,南坑、九合兩鄉合并,稱九和鄉,駐地南坑。1958年,為燈塔公社(尚湖)九和管理區(大隊)。1960年3月,尚湖公社(原燈塔公社)并入玉山公社,原屬玉峰管理區的自家莊、后業嶺、塘園、西門、毛竹溪、塢塘、中坑、平坑、合時巖、羅桐塢、下坑、革聯等生產隊(村)劃入九和管理區管轄。1961年,玉山公社改設區建置,原九和管理區改稱九和公社。1969年2月,改名為光明公社。1979年10月,復名九和公社。1983年,磐安復縣后,改稱玉山區九和鄉。1992年,撤區,九和為縣直屬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