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白象寺位于北白象鎮象山北麓,和樟灣村相連。寺宇初創于宋天圣九年(1031),有陳姓人舍宅建造,治平四年(1065)賜額“白塔院”,后廢。明洪武元年(1368)院僧道成重修佛塔,塔高5層,為我市唯一的塊石壘筑的六角型石塔,現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洪武二十年,殿宇遭臺風傾圯。洪武二十四年(1391)僧人并入七寶院。洪武二十八年,僧道成復建佛殿鐘樓。嘉靖間有僧秋谷和徒弟順谷善于管理,寺田升至40畝。至清末改名為白象寺。民國二十二年(1933)寺住持初來禪師偕同四眾發起重修,經三寒暑告成,有大殿、三圣閣、金剛殿等四進,為西鄉大寺之一,有僧五人,田40余畝,寺產富裕。寺內留有明代進士張德明碑記一方。
1949年7月,白象鎮民主政府暫駐寺內,1950年白象鎮糧管所借用為儲糧倉庫,僧眾他遷,寺宇被拆,1992年四鄰善信維護宗教政策,要求糧管所歸還寺產,經過多次申訴,
白象寺歷史悠久,舊日來往官員下鄉辦事,大都寓于此。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樂清縣令黃汝德題《寓白塔寺》詩:“聞說西來第一峰,乍將冠蓋駐長宮,田疇禾黍秋風外,江浦帆檣夕照中。欲為便民非屈己,偶然嘯志不妨公。何況塵夢驚初醒,不記更籌只記鐘”。
白象寺石塔和白象禪寺素稱“樟灣十景”之一[注]。翁垟鎮近代詩人洪魯山有《禪寺晨鐘》詩:“夜半村莊農已起,老僧空打五更鐘。最憐俗耳聞無自,此際繁華夢正濃。”其《白塔晴云》詩:“浮圖矗立疑椽筆,拔地參天勢不群。卻借微云為淡墨,書空遙作蟹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