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法國《世界日報》發表經濟和歷史學者Nicolas Baverez的文章,認為非洲必將崛起。該文強調,正當歐元區衰退、新興國家發展放緩之際,非洲獨樹一幟,正在大踏步前進。
一、文章簡單回顧中國、印度和巴西的發展情況。指出,中國從1979年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印度和巴西從1990年起投入力量,探索和實施新政。以上3國發展的主要軌跡是擺脫長期自我封閉的困境,加快走向世界,努力消除落后和貧困,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人民福祉。非洲也緊隨其后,從2000年到2012年,經濟年均增長達到5.5%,今年有望實現6.2%,經濟增速是人口出生率的兩倍。在全球10個發展最快的國家中有6個是非洲國家,其中尼日利亞增長7.4%,科特迪瓦增長8.5%。10年來,非洲每年人均財富增長3.5%,其中8個“非洲雄獅”人均年收入達到一萬美元,高于“金磚4國”;通膨率控制在8%,外貿順差占GDP的4%,赤字和公債占GDP的2%—33%。
二、非洲經濟革命離不開備受爭議的所謂“新殖民模式”的全球化,但要實現經濟發展首先取決于內部因素,從而確保自身有能力抵抗外部沖擊。非洲內部消費和需求是推動人口貧困率從42%降至31%的主要發動機,并培育了擁有3億人口的中產階級。人口城鎮化率已從1980年的28%提高到現在的40%,與之相伴的是新技術特別是移動通訊技術的“大爆炸”,使非洲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此外,非洲的經濟結構也趨于多樣化,單純依賴原材料出口的局面正在發生改變。同時,易引發和滋生腐敗的公共權力和發展援助日益弱化,而企業家的隊伍和實力不斷增強。其中現有十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家35個,百萬美元以上的有2,500個,企業年均生產率超過3%。此外,非洲已全面參與全球化,對外貿易也調整了主攻方向,即進一步強化南南合作。目前,中國是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去年對華出口930億美元,進口690億美元;其次是印度和巴西。全球對非投資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30%。
三、隨著主權基金和私人基金的出現,進入非洲的外來資金不斷增加;同時,非洲的證券市場也逐步形成,特別是南非和尼日利亞的證券市場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使南、尼兩國發展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的經濟中心。當然,非洲經濟起飛的現有基礎還十分脆弱,并面臨巨大風險。第一,從利比亞到剛果(金),從馬里到索馬里,武裝沖突接連不斷,種族暴力日益嚴重,宗教矛盾難以調和,從而制約了這些國家和平穩定與經濟發展,并造成本地難民達到1,030萬,海外難民250萬。第二,腐敗現象依然普遍,病痼難除。第三,雖然年輕人口多達兩億,到2050年還將翻一倍;但由于疾病肆虐,死亡率居高不下,從而加快了人口老化速度。第四,人均收入差距懸殊,剛果(金)僅有160美元,而赤道幾內亞已超過1.2萬美元;還有兩億多人吃不飽飯;基礎設施嚴重匱乏;教育和衛生體系殘缺不全;人才外流廣泛普遍。
四、當然,非洲發展也存在不少有利條件。第一,人口優勢,全非人口將由現在的8.6億增加到2050年的18億;第二,中產階級將達到6億;第三,可耕地存有量高達80%;第四,地下水、原材料和能源富集。
五、本世紀為非洲創新符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歷史性機遇。為此,非洲應加快轉型,確保經濟持久發展;強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應以南非和尼日利亞為中心;繼續改善行政管理,推動社會穩定;加大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領域的投入;釋放私人存款,搞活工農業生產;積極減貧,預防貧富差距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