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麥隆咖啡與可可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咖啡與可可出口約占喀非石油類產品出口總額的28%、占喀初級產品出口總額的40%。喀咖啡與可可種植主要分布在全國七個產區,且以小農種植為主,種植農戶約60萬人,全國近600萬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中受益,喀咖啡與可可業及其相關產業每年創造的產值近4000億非郎。
1991年之前,喀政府通過“基本產品營銷國家辦公室”(ONCPB)這一機構對咖啡與可可業進行系統性監督,定期組織營銷活動,并將咖啡與可可產品劃分為不同等級。中部非洲國家銀行(BEAC)則根據比例配額向種植農戶的開戶銀行提供無抵押貸款,向咖啡與可可收成年預先提供資金。1991年之后,喀政府決定對咖啡與可可業進行私有化改革,政府撤出生產性領域,以集中精力履行監管職能,目的是促進種植農戶職業化發展,使其掌握咖啡與可可收成之后的最佳營銷手法,生產更多的優質可可產品,推銷喀麥隆可可品牌等。
然而,據喀“咖啡與可可行業理事會”(CICC)調查,喀實施咖啡與可可業私有化改革二十年后,咖啡與可可產品營銷依然面臨諸多困難,這些困難包括:產品市場碎片化,非職業中間商(掮客)人數的激增進一步壓縮了可可種植者原來就非常微薄的利潤,喀眾多“農業職業組織”(OPA)結構脆弱,咖啡與可可產量與銷量統計數據的缺乏,咖啡與可可增產極為有限,完全缺乏產品可追溯性,產品營銷質量較差等。另外,咖啡與可可私有化改革之前所建立的結構化的合作體系被瓦解,后來建立的各類“農業職業組織”因角色與權限定位不足而引發混亂,“農業職業組織”會員義務定位不足,不同行業和機構內部的成員代表性不足,種植農戶及其經營情況信息的缺乏等。
為應對上述困難,尤其是在喀咖啡與可可營銷體系缺乏可追溯性而招致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指責的情況下,喀先后成立了“區域咖啡與可可行業理事會委員會”、“區域產品營銷委員會”等多個營銷監督機構與體系,但均以失敗告終。據“咖啡與可可行業理事會”常設秘書處2012年所作的一份調查報告,上述營銷監督機構與體系均未發揮作用。在此情況下,在2013-2014可可收成年期間,“咖啡與可可行業理事會”成立了“可可營銷組織扶持計劃”(AOC),并選定中部大區萊基埃省(Lékié)作為該計劃的試驗區,萊基埃省是繼西南部大區省份和中部大區姆班-基姆省(Mbam-et-Kim)之后的喀第三大可可產區。該計劃旨在組織可可產品統一投放市場,形成聚集效應,使種植農戶能夠以合理價格賣出產品,同時有利于統計可可銷量,并掌握可可產品的可追溯性。在努力提高可可產量的同時,喀政府加強了對可可營銷渠道的整頓,其中包括提高可可豆質量,使喀生產的可可豆滿足日益增長的國際市場需求,尤其是歐洲主要貿易伙伴對喀可可衛生與植物檢疫方面的要求。如果“可可營銷組織扶持計劃”試驗階段達到預期效果,喀種植農戶將根據該計劃要求指導可可生產,該計劃也將被推廣到其它可可產區,甚至將被推銷到其它可可生產國。
2014年7月31日至8月1日,喀“可可營銷組織扶持計劃”試驗項目評估會議在萊基埃省首府莫納特雷(Monatélé)召開,與會代表一致認為萊基埃省的可可營銷程序得到了改善,但同時該計劃也遇到不少困難,例如:咖啡與可可從業人員缺乏職業工作證,可可買主把沒有烘干的可可堆積在倉庫里,可可種植農戶組織力量薄弱,出口商對可可統一銷售行為的抵制,部分可可種植農戶經營陷入困難,可可烘干爐、干燥區、篷布的缺乏等。不過,喀可可營銷整頓終于向前邁出了一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積極效果。
據報道,目前喀是非洲第四大、世界第五大可可生產國,2012年喀可可產量達22.8萬噸,出口17.4萬噸,出口額2016億非郎,其中90%以上出口至歐盟國家。目前,喀生產的可可分為一級、二級和非標準級等三個等級,其中一級可可質量最好,年產量約4萬噸。但喀絕大部分可可為非標準級,且主要由中小型種植農戶生產,該類可可無論形態、色澤、氣味、發酵、干燥、運輸、儲藏條件等均不符合可可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