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激發人才創新激情
完善大冶湖高新區人才激勵政策體系,豐富人才激勵方式,推進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鼓勵園區企業開展股權激勵工作,建立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的人才長效激勵機制。建立回鄉人才激勵機制,對家鄉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資金獎勵。組織參與“湖北省優秀企業家”、“大冶市杰出人才”、“銅都英才獎”、“大冶市首席技師”等評選表彰活動。
(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加快建設大冶市人才服務中心,完善人才引進、人才招聘、戶口托管等功能。開展大冶湖高新區職稱改革和創新,推進非公領域職稱評定制度改革,解決企業科研人員中高級職稱評定難題。推出“高層次人才證”,落實優診卡、子女點讀、家屬選崗等政策,提供金融、休閑、創業等創新型服務。加快建設銅都人才公寓和職工公寓,滿足多層次人才的居住需求。
四、健全科技金融體系
(一)設立大冶湖高新區投資引導基金
設立5000萬元大冶湖高新區投資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組建3-5家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以股權投資、引導企業并購等方式支持區內主導產業發展。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建立專家咨詢機制,對基金進行專業化管理。搭建基金與優質企業、重大項目的對接平臺,定期組織大冶湖高新區資本與項目對接洽談會。
(二)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
鼓勵銀行設立科技支行,支持有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融資租賃等產品創新。鼓勵大冶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創新貸款擔保、政府專項資金擔保、發債擔保等業務,引導民間資本成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創新型金融機構。組建高新區科技保險公司,支持開展貸款保證保險、研發保險及其他新險種。
(三)支持企業開展資本市場融資
設立促進企業上市專項資金,建立企業上市資源后備庫,組織新三板對接會和動員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選擇券商進行上市培訓,對企業從改制、掛牌上市到再融資,給予補貼和財政獎勵。鼓勵企業進入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鼓勵力康藥業、迪峰、東貝鑄造、徐風科技等通過發行債券等多種途徑拓展融資渠道。
(四)支持民間資本開展創業投資
鼓勵民間資本組建大冶湖高新區科技創業投資公司,引導投向生命健康、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等主導產業領域初創企業和高成長企業。大力吸引天使投資人和創業投資機構,對入駐園區的機構給予同高新技術企業同等優惠政策,對購買或租賃辦公用房的給予一定的補貼。
建設生態科技新城
按照“以人為本、產城融合”的理念,不斷優化園區空間布局,完善園區城市服務功能,建設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園區,全面推動人、業、城的和諧發展。
一、優化空間布局
以“東聯、西擴、南進、北接、中間盤活”為發展思路,打造“一心、一軸、三區、多園”的整體空間布局,促進產業集約發展,完善產業配套功能,將大冶湖高新區打造成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的生態科技新城。
“東聯”指繼續推進城西北工業園和勁牌工業園、羅橋工業園的貫通連接。“西擴”指跨過一號路和大廣高速,向西擴園20平方公里,涉及敖山、吳天鋪等與攀宇工業園對接。“南進”指向三里七湖進發。“北接”指推進還地橋五金產業園與攀宇工業園擴園對接。“中間盤活”指推進園區主干道全部通車,并實現與城區干道、省道、國道和高速公路的全面對接。
“一心”:指園區服務中心。以城西北行政中心為中心,加快總部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創業服務中心“三個中心”建設,打造集行政管理、總部辦公、創業孵化、商務商貿、文化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中心,成為大冶湖高新區的城市功能核心區和代表大冶湖高新區形象的標志性區域。
“一軸”:指創新驅動發展軸。沿羅金大道橫穿整個高新區,不僅是大冶湖高新區對外輻射和聯系的主干道,更是連接大冶湖高新區主要功能區,融科技創新、企業孵化、產業發展、現代服務配套等功能于一體的功能主軸。
“三區”:指綜合服務區、城西北綜合產業區和擴園綜合產業區。綜合服務區主要承載商務商貿、金融服務、醫療衛生、休閑娛樂等功能;城西北綜合產業區主要承載新材料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創業孵化等功能;擴園綜合產業區主要承載生命健康、光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及大冶湖高新區創新孵化功能。
“多園”:指生命健康產業園、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節能環保產業園、光電子信息產業園、研發創新園、現代物流園等專業園區,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態勢突出、生態人文環境優越的產業示范園區。
——生命健康產業園:主要承載中藥與保健品、藥物制劑、健康服務等產業的研發與生產功能,重點發展保健品、中藥衍生品、抗生素制劑、醫藥包裝品、食品精深加工、健康服務領域,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生命健康產業示范基地。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主要承載高端裝備產業研發和制造功能,打造以高效節能換熱裝備為核心,以智能制造基礎部件、汽車零部件、行業智能專用設備為亮點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新材料產業園:主要承載新型建筑材料、金屬結構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產業的研發和制造功能,重點發展斷橋隔熱鋁型材、五金建材、PVC生態木、綠色環保功能涂料、高規格涂鍍層板帶、建筑節能玻璃等領域,著重推進工業鋁材實現產業化,打造湖北省一流的新材料產業研發和產業化基地。
——節能環保產業園:發展節能環保工業窯爐、煙氣脫硫脫硝設備、水處理設備、伴生礦床金銀資源綜合利用和固體廢棄物消納利用等節能環保產品、設備及服務領域,打造中部地區獨具特色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光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發展光電子、智能家電、消費電子等領域,積極加強與武漢•中國光谷的合作交流,加快引進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企業,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研發創新園:承載技術研發、科技服務、檢測服務等功能,加快引進建設行業創新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檢測服務平臺、資源共享平臺等,與高校院所組建聯合實驗室和行業研發中心,全力打造大冶市創新發展引領區。
——物流產業園:依托鐵路、水路、高速路網,圍繞礦產品運輸、農產品倉儲運輸、大型設備運輸等細分領域,建設集倉儲、配送、集散、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綜合物流中心。
二、完善配套設施
(一)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園區內部交通框架,推進經九路、攀宇工業園
(二)推進智慧園區建設
大力推進區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數字化辦公,優先搭建政府信息平臺,實施政務公開信息的網上發布。引導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完善數據庫建設,建立公司門戶網站,推動園區企業智能化、數據化、自動化發展。推進社區網絡全覆蓋,推進“智慧小區”建設。
(三)加強產城融合發展
加快推進聯潤、歐蓓莎、美吉特等商貿項目建設。推進白天鵝酒店、雨潤酒店、中信三里七湖商務帶等項目建設,沿創新驅動發展軸合理布局一批高標準寫字樓、商務會所、會議中心等高檔商務服務設施。在產業園內規劃布局一批社區級商業服務中心。推進廉租房、公租房、人才公寓和專家樓建設,引導企業建設職工宿舍。
三、推進綠色發展
(一)優化園區生態環境
加強生態修復,啟動工礦廢棄地復墾治理工程,加速推進河道清淤、河岸護砌等河道綜合治理,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建設以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為主的防護林體系。加快綠色生態園區建設,增建一批環境優美的廣場公園和街心花園,增加城市景觀帶和綠化用地,打造商住與生態共存的綠色園區。
(二)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推動園區企業開展節能降耗工程。限制高能耗企業和項目入駐,引導現有高能耗企業通過信息化和技術改造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科學編制園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明確的入園項目控制指標體系,健全土地集約利用的動態評估與考核機制,鼓勵企業建設多層廠房和“零用地”技改。盤活存量土地,對經濟效益較差、長期圈而不建、閑置土地較多的企業實行“騰籠換鳥”。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構建企業內小循環、高新區內或產業間的中循環、大冶及周邊地區整個社會層面的大循環三個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體系。
(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完善源頭控制、末端治理的環境保護體系。優化并落實園區建設項目環評制度,加強建設項目審查,在環境保護、生態安全等方面強化引導與把關。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推進企業實施清潔生產,鼓勵鋁材加工、鑄造等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確保工業三廢排放達標。強化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加緊建設污染物在線監測系統和監測聯網平臺。加強環保宣傳和監管力度,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和污染源日常監督檢查。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原則,圍繞大冶湖高新區發展需求,加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治理力度,加強政府購買購買公共服務,推動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發展,全力推動教育文化事業進步,加快完善區域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優化社會民生保障體系,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將大冶湖高新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和諧新城區。
一、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一)探索新型社會治理服務
轉變政府職能。探索實現大冶湖高新區管委會由服務提供者向服務組織者轉型,落實社會化服務機制,加強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試點培育經濟類、服務類社會組織,鼓勵社會組織承擔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的監督評價機制,幫助社會組織在教育、就業、社保、醫療衛生、殘疾人服務等基礎公共服務領域的服務能力。
完善基層自治。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作用,引導、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和管理。提高現有社區工作者服務能力,開展專家輔導、專題講座、現場觀摩、外出參觀等相關服務培訓活動。支持居民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群防群治、調解民間糾紛等活動。積極開展社區管理服務典型案例宣傳、社區對比等活動,評選年度優秀基層組織并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基層黨員、離退休居民的積極性,參與基層服務工作。
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實現政務公開,保障居民對基層組織的工作信息有充分知情權。健全現代社區管理機制,探索社會聽證制度、社會協商對話制度等社會共治共管制度,讓更多市民參與并監督社區治理效果,推動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合理劃分政府職能部門和基層、不同基層組織之間的工作職責范圍,建立長效溝通機制。
(二)搭建智慧社會治理平臺
充分運用“互聯網+”于社區管理,探索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模式,創建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終端軟件,加強社會管理服務信息的宣傳,公布政務、生活、服務及信息公開、事件管理等信息,開展在線市民意見收集試點。建立健全網上信息跨部門對接機制,整合大冶湖高新區地理信息、政府公開信息、本地生活服務及政務服務等數據,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管理服務能力。
二、推進教育文化事業發展
(一)優化教育服務體系
加大教育事業投入,重點推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發展。優化高新區學校布局,啟動建設大林山小學、新進小學、新街小學葉家壩校區、站前小學等一批小學建設,推進一批幼兒園和中小學的擴建、改建、修繕工程,實現高新區內中小學信息化設備和教室全覆蓋,推進全區學校體育活動場地(足球場、籃球場等)全覆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新增一批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教師,到2020年高新區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升中小學及幼兒園整體辦學水平。
(二)大力促進文體事業發展
加強文體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集文藝演出、讀書看報、廣播電視、文體活動、電影放映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大冶湖高新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原有影劇院改造升級,實現文化服務中心和體育健身器材覆蓋全區所有社區和村組。完善大林山國家級農民健身工程試點建設,在此基礎上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建立文體團隊,豐富居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和廣播村村通工程建設,實現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活動走進所有村組和社區。
三、構建兩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一)加快推進醫療衛生機構建設
引進或共建高端全科醫院、專科醫院、私人診所等中高端醫療服務機構,探索與三甲醫院形成醫療聯合體,推動三甲醫院專家團隊定期到高新區醫院提供診療服務;完善大冶湖高新區精神病院建設,擴建現有醫院,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完善社區醫療綜合服務網絡,新建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構建“8分鐘健康服務圈”。
(二)提升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團隊建設,對骨干義務人員、全科醫生、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進行重點培訓。探索社區衛生服務站星級評定工作,鼓勵園區內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單位爭創高星級服務機構,定期對外公布評定結果,對高級機構給予獎勵。強化基層單位應急管理能力建設,開展應急演練,做好突發事件衛生應急救援處置和重大活動衛生保障工作。大力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常態化工作,提高轄區居民健康知識普及率,探索建立大冶湖高新區常住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
四、加強民生保障體系建設
(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優化社區服務。引導社會機構參與興辦養老機構,支持公辦、民辦養老機構同步發展,在“十三五”期間新建3家民辦養老機構。加快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高新區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不斷提升現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服務水平。針對園區居住情況,計劃將觀山花園社區、羅橋社區等人口密集社區重新劃分新社區,增設社區服務中心。優化社區干部隊伍,加強大學生干部引進,提升社區干部待遇,增加學習和培訓機會。
完善社會保障。大力營造“大眾創業”氛圍,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鼓勵失業人群參與就業再就業培訓;搭建用工信息平臺和高新區人才市場,定期發布用工信息,聯合用工企業組織專場招聘活動;鼓勵大學生和其他人群自主創業。加強失地農民的住房保障和社會保障,加快推進新城鎮建設,著力推進在建或擬建還建房工程按質按時完成。加快建立覆蓋全體居民的統一基本社會保險制度,推進基本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補充發展,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線上線下結合辦理。整合勞動保障監察和勞動仲裁工作聯動機制,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二)建設公共安全管理體系
加強矛盾問題排查調處。建立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分析和評估機制,做到定期排查、防控并舉,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實行信訪維穩評估,推行首訪責任制。針對征地補償、拆遷安置等重點問題,定期召開貓短糾紛排查調處工作例會。推進矛盾糾紛兩級調處機制,實行屬村或社區先行調解,未解決的重大問題交由高新區組織調解。加強安全生產監督,定期排查人員密集場所安全生產情況。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整治。積極創建“平安高新區”,加強治安宣傳,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識。定期對學校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全力維護學校及周邊治安秩序,嚴厲打擊破壞正常教學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對治安復雜的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等地區進行重點整治。強化食品、藥品的安全保障,配合工商、稅務、城管等部門加強日常執法。建立群眾舉報熱線,對反映屬實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交由相關部門依法處理。建立高新區防災減災系統,強化街道級、社區級避災點建設,開展防震減災緊急疏散、消防演練等活動。探索應用數字化安全管理系統,推廣電子監控網絡以及小區防盜網絡。
(三)推進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開展法制宣傳培訓工作。圍繞“法制高新區”建設,推動法制宣傳教育,組織學校、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學習憲法、國家基本法律和相關專業法律法規。組織“法律進鄉村”活動,深化“民主法制示范村”創建工作;持續推進“法律進社區”,組織優秀社區開展“民主法制社區”創建。
促進“三農”持續健康發展。推進農業增產增效,提高農技改革創新,做好畜禽防疫工作,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完善三農基礎設施配套,依托高新區現有農田水利工程體系,因地制宜提升抗旱排澇工程,疏通排澇溝河,完善田間排澇工程,優化現有灌溉工程設施。完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實施硬化、綠化、亮化、凈化、美化的“五化”美麗農村建設,建立農村垃圾清理和無害化處理工作站,擴大農村居民點綠化面積,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打造宜居港湖為代表的新農村居民點。創新林業、農業、環保等多部門統一協調的礦山恢復治理機制,加大工礦廢棄地復耕復林投入力度。落實惠農政策,推動三農相關農業、科技、民政等部門聯動機制,確保農民收入穩定提升,加快高新區農村脫貧,保障農民就業、社保等權益。。
維護宗教場所和諧穩定。加強宗教場所教職人員思想教育工作,著重培養教職人員愛國愛教的思想品質。開展送法進場所活動,引導宗教工作人員加強憲法學習。引導宗教場所平安、和諧開展各項宗教活動。
加強人口和計生工作。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開展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精細化管理,開展流動人口清理清查和動態監測,促進流動人口社會融合,關注困難人口群體;增設“流動人口服務站”和“工業園區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協會”等機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全面落實國家兩孩政策,注重提升家庭發展能力,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加強婦幼保健能力建設,加強婦幼保健醫護人員培養;擴大國家孕前健康體檢項目覆蓋率,完善婦女免費健康體檢項目。
區域合作與開放發展
立足高新區產業基礎及創新資源優勢,推動要素整合,通過“內引外鏈”強化與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經濟帶交流合作,加強招商引資,廣泛吸收高端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提升區域合作與對外開放水平。
一、強化與武漢城市圈對接
(一)加強創新創業資源共建共享
探索創新合作模式,與武漢高校院所共同建設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等合作平臺。爭取武漢城市圈高校院所、科技服務機構在高新區設立分支機構。圍繞生命健康、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建立技術轉移平臺,支持武漢高校科技成果在大冶湖高新區產業化和市場推廣。支持在高新區共建孵化器或大學科技園,高新區對孵化器運營給予一定補貼。鼓勵武漢城市圈孵化器、加速器畢業企業入駐高新區。
(二)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堅持產業分工協作、互補發展,對接武漢城市圈企業資源,吸引優秀企業在高新區建立生產基地。與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等園區探索共建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材料產業專業園。堅持差異化發展原則,與武漢城市圈其他區域錯位發展。與城市圈中各類園區建立略合作關系,在創新合作模式、招商引資、品牌輸出、產業轉移等方面加強銜接合作。
(三)加強企業互動交流
加強企業互動合作,支持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平臺和產業協同創新組織建設。圍繞園區主導產業,通過科技招商方式,積極吸引科技創業企業、配套型小企業、專精特新類企業等小而精、小而尖、小而新類企業到本地發展壯大,增強區內經濟活力,儲備后勁。
二、加強鏈接國內外創新高地
(一)加強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對接合作
推動大冶湖高新區與長江經濟帶沿江區域建立協同發展機制,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和產業協同發展。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加快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陸路交通設施建設,促進與公路、水路、鐵路之間形成無縫連接。定期組織長江經濟帶城市間產業考察活動,集合各城市優勢科研資源,開辟資本、人才流通、物流、企業合作交流綠色通道。參與中三角論壇、大型會展等活動,加強與長株潭、鄱陽湖等地區在生命健康、智能裝備等領域的產業分工與合作。
(二)加強與國內一流科技園區的對接合作
加強與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等地交流合作,探索在各科技園區建立異地孵化器、加速器、技術轉移中心,吸引中小企業到高新區做大。探索共建產業園、技術轉移促進平臺、中介服務平臺、創新服務資源開放共享信息平臺,吸納創業與科技項目,推動孵化成功項目入駐大冶湖高新區。建設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合作平臺,定期舉辦推介會,爭取與行業龍頭企業建立聯絡交流渠道。
(三)鼓勵企業走出去
鼓勵勁牌集團、迪峰公司、斯瑞爾公司等龍頭企業牽頭成立大冶湖高新區產業“走出去”戰略聯盟,集聚產業資源,打破區域壁壘,帶動整合資源“抱團出海”,共同開拓海外市場。戰略聯盟重點聯合高新區、大冶市、黃石市及周邊區域有轉移意愿企業,或者有產能輸出需求的企業,參與大型展會、論壇、學會、競賽等活動,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以海外并購、股權置換、服務貿易、“產品+服務”或“產能+資本”解決方案、以及“資本+服務+技術+標準+品牌+文化”協作輸出等方式實現對外擴張。
三、加強招商引資力度
(一)轉變招商引資理念
轉變招商思路,實現由“全民招商”向“專業招商”,“政策招商”向“環境招商”,“大招商”向“精招商”的提升,建立產業鏈招商、科技招商和平臺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完善招商工作市區聯動機制,以園區招商部門為核心探索各職能部門密切協作的招商協調機制。有計劃地引進一批具有行業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以國內行業100強企業和上市公司為目標對象,突出龍頭企業、配套項目和領軍人物的招商。
(二)加強招商隊伍建設
優化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完善高新區招商局的功能,根據園區產業結構,進一步明確招商方向,明確招商區域;從全市機關、事業單位中抽調優秀人才充實到招商隊伍中,建立由金融人才、談判專家、翻譯人才等各類專才共同組成招商團隊,推動招商流程專業化,從業務流程設計、招商獎勵科學合理等方面提高招商專業水平。
(三)優化招商服務機制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實質性減少審批環節。設立招商項目審批快速通道,對各項審批實行限時辦結制,提供專人輔導企業辦理或全程代辦服務。建立大冶湖高新區重點招商項目庫,實行領導掛職服務制度,對重大招商項目實行“特事特辦”。搭建大冶湖高新區招商信息平臺,發布園區土地、政策、服務等信息。
管理體制與保障措施
一、加強管理體制改革
(一)推進國家高新區“以升促建”
提請市委市政府將創建國家高新區列為市政府重要工作,舉全市之力創建高新區,領導力量進一步向高新區加強,政策進一步向高新區傾斜,資源進一步向高新區聚集,人才進一步向高新區涌動,全方位、立體式推動高新區建設。把高新區建設和發展作為大冶湖高新區一號工程,加強與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才辦、市統計局、市國土局、市規劃局、市工商局等市直部門合作,共同推進高新區“以升促建”。
(二)優化組織機構設置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速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由服務提供者向服務組織者的職能轉變。分離現有經濟發展部部分職能,單獨設立大冶湖高新區科技局、人才管理辦公室和金融管理辦公室。加快園區行政服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企業服務中心建設,在拓展園區設立辦事窗口,集中公開辦理行政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建立干部培訓體系,培養內部資深專家,定期進行擅長領域培訓,邀請行業專家定期進行專題培訓,內部優秀干部定期送出交流培訓。
(三)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
組建由高新區企業家和社會各界專家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園區規劃、項目評估、發展策略等方面的評估和決策,與園區外部專業戰略咨詢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積極推動大冶湖高新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四)創新園區管理運營機制
推進經創公司市場化運作,探索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采用BT、BOT、PPP等建設運營模式。借鑒攀宇工業園開發經驗,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探索開放式管理創新,引入外部專業服務商,探索通過市場化手段聘請專業第三方運營團隊負責子園區、孵化器管理運營,與外部專業招商團隊合作強化招商引資功能。
(五)提升服務水平
加強高新區服務型政府建設,制定并發布行政審批事項清單,細化發改、規劃、招商等部門審批事項工作細則,明確審查內容、要點和標準等。推行行政審批“一口受理、限時結辦”,探索多部門串聯審批向“一個部門牽頭、其他部門協同”的并聯審批轉變,明確辦結時限。提升線上行政服務能力,推行網上預受理和預審查,促進并聯審批各部門間信息共用共享。
二、完善園區政策體系
(一)加強政策集成應用
積極爭取資源城市轉型試點專項資金向高新區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企業培育方面進一步傾斜。深化對接湖北省工礦廢棄地復墾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擴展園區發展空間。提請大冶市出臺專項支持政策,明確高新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相關支持政策。爭取大冶市專項資金加大支持力度。
(二)出臺產業專項政策
研究制定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專項支持政策,明確產業的發展重點及目標。加強企業引進與培育,針對創業企業、瞪羚企業、領軍企業等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給予特定支持政策。對主導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產學研合作、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等給予政策支持。
(三)出臺創新創業專項政策
研究制定大冶湖高新區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促進政策,重點在以下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鼓勵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鼓勵科技成果在大冶湖高新區轉移轉化、支持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發展科技中介服務、完善創業孵化載體服務功能、加強多層次人才引進、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等。
三、塑造區域特色品牌
(一)建設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
參照《“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建設工作指導意見》編制大冶湖高新區保健酒產業品牌建設規劃,明確創建任務、工作標準及時間要求,確保成功創建。加大示范區創建宣傳力度,支持勁牌公司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品牌營銷,開展保健酒品牌宣傳大使評選活動,組織質量監督員參觀保健酒生產基地;利用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和電視媒體加大高新區創建工作宣傳力度,定期召開“全國保健酒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的宣講會,通過產品展覽會、標語、口號、廣告等形成提升品牌意識、形成創建氛圍。
(二)實施質量強區戰略
深入實施大冶市“質量興市”戰略,樹立“質量第一,以質取勝”的理念,實施“質量強區”戰略,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明確企業質量主體和責任。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利用先進的全過程質量管理方法,夯實計量、檢驗檢測等基礎工作。支持企業實施標準戰略,應用先進工藝和設備對標國際標準和國內先進標準,創建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提升質量檢測和質量監管人員業務水平,鼓勵相關單位引進和培養質量工程師和檢驗檢測高級人才,定期組織專業化的質檢技能培訓。加大對企業質量監督的抽查力度,及時掌握以保健酒、換熱裝備為代表的高新區主導產品質量動態,嚴把市場準入關,嚴格執行生產許可、強制性認證制度,進一步強化食品藥品進出口檢驗檢疫工作,對不合格企業從嚴處置。
(三)深入實施品牌戰略
制定大冶湖高新區品牌發展規劃,出臺支持品牌建設的政策措施,重點支持保健酒產業集群樹立特色品牌。以勁牌公司為品牌建設標桿,推廣品牌建設先進經驗,組織高新區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領域重點企業學習。與品牌營銷專業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高新區品牌創建提供指導和服務,共同建立品牌危機應急處理機制。建立統一的企業質量誠信檔案和規范的質量信用評價機制,定期發布企業質量信用評價報告,獎勵質量誠信優秀企業。加強對高新區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的保護,建立保健酒產品質量區域整治工作制度,落實保健酒全國聯動整治機制,打擊違法侵權行為。
四、強化項目引退管理
(一)明確項目入駐標準
加強項目評估和準入機制,建立高新區項目評審專家庫,從投資強度、投入產出效益、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審。制定大冶湖高新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根據高新區不同區塊土地性質及各專業園區定位,對項目投資強度、建筑密度、生態環境影響等方面予以嚴格規定。對投資額度小、占地面積小,但科技含量高、投資回報高且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實行“特事特辦”引進機制。不符合標準的建設項目堅決禁止入園。
(二)探索建立項目退出機制
建立大冶湖高新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定期對入園項目用地開發情況進行審核評估,對超期沒有開工或產值、稅收、環境影響等指標未達到協議約定的項目,先行告知預警,對逾期未整改的項目以適當方式清退。設立項目用地退出專項資金,用于閑置土地資源或建筑物的回購、改造、補貼以及相關配套支持等。
五、強化規劃實施和監督考核
(一)建立科學評價考核體系
重點加強“十三五”規劃的事中監督和考核評價機制,構建園區特色的評價體系:參照《國家級經濟技術高新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辦法》,制定出臺《大冶湖高新區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綜合評估辦法》,重點突出高新區招商引資、創新創業、環境治理的考核與評價,突破傳統“GDP”單一導向,明晰園區未來發展方向。
(二)探索建立監督考核機制
形成績效管理跟蹤評估機制,分解各項指標,確保責任到部門,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健全高新區社會監督機制,及時對外公布園區相關政策和建設進展。發揮公眾的輿論監督作用,搭建線上線下多層次信息平臺確保政府與企業、市民的信息溝通和反饋及時有效,推動園區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為民服務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