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豫園,豫園始建于明嘉靖38年(1559年),萬歷5年(1577年)又加擴充,規模宏偉,被譽為“東南名園冠”,坐落在安仁街132號。園主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于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起名為豫園。豫園曾被譽為奇秀甲于東南,最早為明代造園高手張南陽設計,是一座揉和了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一進園門,迎面的建筑是三穗堂,抬頭仰望,“城市山林”的四字匾額,形象的反映了豫園所處的環境:周圍是喧鬧繁華的都市,園內則充滿了山林野趣。穿過仰山堂,一座大假山隔池相望。山高12米左右,是用2000噸武康黃石堆疊而成,迂回曲折,氣勢磅礴。豫園的圍墻,蜿蜒起伏,頂上飾以龍頭,并用瓦片組成麟狀,象征龍身,一垛墻如居龍游動,稱為龍墻。在我國古代,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是不能隨便用在建筑物上作裝飾的。豫園在建龍墻時已是清末,而且“龍”只有三,四個爪子,是為了避去“五爪金龍”之嫌。這兩條龍,龍頭相對,中間有一顆珠,被稱為“二龍搶珠”。豫園內園系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占地面積僅2畝許,但山石池沼、大廳堂室、亭軒樓臺一應俱全,花墻小廊,布置得宜,益使小園曲折迂回,疏密有致。內園還新建有古戲臺一座,俗稱"打唱臺",也叫"鳳舞鸞吟"。戲臺依山臨水,半跨池上,建筑精致,藻飾華麗。尤其是臺前的垂檐,雕刻細膩,涂金染彩,工麗精巧,金碧輝煌。戲臺四面的石柱上,分別有描繪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對聯。正中央懸掛著郭沫若同志1961年游覽豫園時寫下的詩篇"小刀會址憶陳劉,一片紅巾起海陬。日月金錢昭日月,風流人物領風流。玲瓏玉壘千鈞重,曲折樓臺萬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園有史足千秋。"